裁员潮或将来临,会轮到你么:想稳定,你得有铁饭碗
2025-09-15
深夜十点,朋友小李给我发来一条消息:“兄弟,我们部门开始裁员了。”我盯着那几个字,突然想起几个月前他还在朋友圈晒加班的照片,配文是“拼一拼,年底升职加薪”。反转来得太快。他没想到,升职的愿景还没落地,裁员的阴影就先一步降临。很多人喜欢把这种命运归结为运气,但细究下去,你会发现问题更本质:到底是什么能让你在风浪里站稳?是那张光鲜的名片,还是你真正的底气?
裁员的新闻这几年频频上热搜。去年年底,人力资源机构发布的数据表明,互联网行业员工平均在职时间只有2.7年,不少公司一年里甚至经历过两次缩编。稳定,正在变成一种稀缺品。人们怀念“铁饭碗”,可现实却在不断提醒我们:没有什么岗位是真正稳定的。问题来了,假如公司真的要裁掉一成的人,你敢确定自己不会在名单里吗?很多人回答不敢。因为他们心底清楚,自己手里没有那颗最硬的筹码。
我认识的阿峰在一家上市公司干了七年,从普通职员一路做到经理。他原以为已经拿到了安全牌。可就在上个季度,公司业务转型,他的部门被并掉了。消息传来,他整个人呆坐在办公桌前。他说:“原以为能做到退休,现在发现只是自以为。”那天他眼睛通红,却还是忍着笑对同事说:“没事,换条赛道罢了。”可心里,他比谁都清楚,自己没有足够的“土壤”,支撑起这场转身。
“土壤”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词。它不是头衔,不是年限,而是你在行业里能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哪天不想干了,公司也会想尽办法留下你,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。因为铁饭碗从来不是一纸合同,而是你的不可替代性。去年一项调查显示,在经济下行期,被裁掉的员工中,超过七成是“价值模糊型”,也就是贡献难以被量化,存在感不强。表面上兢兢业业,实际上谁都能替代。反过来,那些手里握有核心技能、能直接带来收入的人,反而成了最后的“安全线”。
我曾见过一个相反的例子。一个叫小唐的同事,在公司是出了名的“救火队长”。项目一旦出了岔子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找他。加班到凌晨,他也不抱怨,总能在关键时刻把局面兜住。后来公司裁员,名单里几乎没有人觉得他会在内,因为大家都知道,裁掉谁都行,唯独不能少了他。这种可感知的价值,是你真正的护身符。
很多人容易掉进一个陷阱,认为头衔就是护身符。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虚荣。年轻时换工作,我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拿到“主管”“总监”的title。直到有一天,我用“副总裁”的名头写文章,底下却有人留言:“才五十万年薪?副总裁也不过如此。”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,名头再大,不如实打实的能力来得有分量。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,市场更是无情的。虚名无法替你抵挡风浪,只有土壤才行。
那什么是土壤?它是你真正能带来的价值,是你的技能、经验、判断力,是你跨行业依旧能站得住脚的底气。比如,你不是某行业的销售员,你是掌握谈判和成交能力的人;你不是某平台的运营者,你是理解传播逻辑的人。平台可以衰落,行业可以更替,但只要你掌握的是不变的底层能力,就不会真正失业。
在这点上,我特别认同一个概念,叫“自我攻击”。企业里有混沌猴,专门制造混乱来逼迫系统暴露漏洞。阿里也有蓝军,天天攻击自己人,目的就是提前修复。我们个人也一样,要敢于提前演练失败,问自己:如果公司要裁掉一批人,会轮到我吗?如果行业要淘汰一批公司,会轮到我们吗?这种演练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脆弱,从而提早补上短板。很多人被裁时才恍然大悟:“原来我早就站在危险边缘。”但到那时,一切都已经来不及。
这里有个小动作,你不妨今天就试试。拿一张纸,写下你现在的岗位,然后问自己:假如今天公司裁员20%,你凭什么不是那20%?再写下你的答案,看是不是清晰、具体、可量化。如果你的答案只是“我很努力”“我对公司忠诚”,那说明你还不够安全。因为努力和忠诚不是裁员的护身符,结果和价值才是。这个自我攻击的实验,能逼你直视自己的位置。
当然,演练不是让你吓唬自己,而是帮你找到修复点。比如我曾经发现自己在数据分析上很薄弱,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了SQL和Python。起初特别吃力,甚至几次想放弃。但每当想到如果哪天真被裁掉,没有这块技能我可能就彻底掉队,我就硬着头皮坚持下去。后来在一次跨部门合作里,我用一份数据报告帮团队争取到额外预算,从那天起,我的存在感彻底不一样了。那是一次痛苦的返工,但却成了转折。
职业精神在这种时候也显得尤为重要。疫情期间,很多公司都在远程办公。有人在家效率极低,状态萎靡;也有人即便疲惫,也能在镜头前保持专业。那天我看完李佳琦的一场直播,他满脸疲惫,黑眼圈几乎盖不住,可他说话依旧热情饱满。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职业精神。它不是你状态好时的自然表现,而是你在状态差时依旧能交出稳定的成果。这种精神,在非常时期,往往决定了老板对你价值的判断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,是“可感知价值”。你辛苦干了一件事,如果没人看见,那在别人眼里就等于没有。就像洗衣粉里看不见的活性酶,厂商会故意加上五颜六色的小颗粒,让消费者“看见”。你在职场上也一样,要学会让别人感知你的价值。有同事埋头苦干,结果存在感极低;而另一些人做事到位,还懂得在合适的场合传递出来,让老板一清二楚谁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。尤其在远程办公时,更要主动创造可见度,否则你可能很快被边缘化。
这些听上去复杂,其实都能落实到日常的小动作里。比如你今天写了一份方案,不要只是悄悄交上去,可以顺便在群里解释下你的思路和亮点。比如你完成了一项工作,可以在周会上简短分享过程和结果。别觉得这是“显摆”,这是在让价值可感知。因为在复杂的组织里,只有可见的价值,才是真正的价值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:什么是铁饭碗?它不是一份干到退休的工作,不是一个动听的title,更不是一纸合同。铁饭碗,是你走到哪都有用武之地,是你不想走公司也不舍得放你,是你想走外面还有人争着要你。说到底,铁饭碗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你自己培育的土壤。正如一句古话:“木受绳则直,人受训则圣。”唯有日积月累的锻炼和修正,才能让你在风浪里不被击倒。
想稳定,不要再去追逐虚名,不要再依赖所谓的运气。要把心思放在那片土壤上,放在能真正撑起你未来的东西上。等到下次裁员潮来临时,你才能从容地说:“不会轮到我。”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