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宁: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,而是麻木
2025-09-15
那天夜里,风很冷,街道上行人稀少。一个外卖员骑着电动车穿过红绿灯口,停下来时,他伸手揉了揉肩膀,低声骂了一句:“怎么又下雨了。”雨点砸在他早就裂开的头盔上,声音空洞而急促。有人看着,会说这是生活的辛苦;可若换个角度,其实更像是一种麻木。雨水、寒冷、等待、奔波,他习惯了,甚至连抱怨都说得轻飘。那一刻,我突然想到梁宁的那句话——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,而是麻木。
理性与感性,本该是一对天生的对立概念。可真落到人身上,你就会发现,真正拦住一个人的,往往不是理性压制了感性,而是麻木替代了感性。麻木的人,不再因雨水抱怨,不再因失望痛苦,不再因期待而心跳。他们走路时低着头,心里默念着目标,可目标的光亮已经模糊,剩下的只是重复的机械动作。那是一种看似安稳,实则危险的境地。
这种危险并不遥远。去年,我身边一位朋友立下目标,说要一年读五十本书。他写在朋友圈里,立下flag时底下好几百条评论为他加油。刚开始的两个月,他每晚都能更新读书心得,甚至贴上书页的划线。到了四月,更新次数变少。到年中,他索性不再提。等我再次提起,他笑笑说:“后来太忙了,也就算了。”可他的眼神里,并没有愧疚,更多是一种冷淡的平静。那不是理性选择了别的优先级,而是麻木让他觉得,不坚持也没什么大不了。这种放弃,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取舍,而是缓慢滑落的结果。
资料显示,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·德韦克在研究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时提到,人最大的陷阱不是失败,而是停止尝试。麻木,就是停止尝试的一种表现。你以为自己还在原地,其实你已经往后退。最可怕的是,你甚至感觉不到退步带来的危机。
有人会说,那是不是理性更重要?是不是只要多一些理性,就能避免麻木?并不一定。理性不是万能药,它像是一把锋利的刀,能切开迷雾,但若没有情感的火焰支撑,它同样会冷冰冰地刺伤自己。乔布斯曾说过一句话:保持饥饿,保持愚蠢。这句话里,既有理性的方向感,也有感性的热情。而那些真正走到巅峰的人,并不是因为理性战胜了感性,而是他们拒绝让自己陷入麻木。
在这点上,我试过一个小实验。每天早晨醒来,我让自己先问一个问题:今天最值得期待的一件小事是什么?可能是一杯热咖啡,可能是写完一篇文章,可能是跟朋友打一通电话。只要能想出答案,就意味着自己还没麻木。坚持一周后,我惊讶地发现,整个人的状态轻盈了不少。因为期待感像是一根细小的火柴,点燃了日常的单调。你也可以试试,很简单,甚至不用写下来,只要在心里默念即可。不要小看这种小动作,它像是在提醒你:你还在呼吸,你还在感受。
当然,不是所有实验都成功。我也经历过失败。去年,我想养成每天冥想的习惯。刚开始三天,我还能端坐十分钟,听着呼吸,心里慢慢静下来。可到了第四天,我开始急躁,第五天,手机响了,我忍不住去看消息。很快,我彻底放弃。后来我明白,这并不是理性不足,也不是感性太多,而是我的身体和心智对这种新习惯还不适应,排斥感越来越强,最后演变成麻木。返工的代价,就是提醒自己:新习惯要慢慢渗透,而不是一蹴而就。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败后假装无事,继续滑向麻木。
本能,也值得说一说。梁宁提到,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,而是本能。表面上,本能给人一种天赋的光环,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优势。但实际上,本能常常会让人陷入短视。一个人靠本能行事,或许能迅速反应,可若缺乏思考,终究会停在原地。我们都见过那种人,他们在生活里总是跟着直觉走,凭一时冲动做决定。刚开始看上去潇洒,可结果常常是一地鸡毛。为什么?因为本能没有责任感,本能只追求即时满足。成功需要的,是在长期训练中,把某些思维方式和行动固化为更高层次的“本能”,而不是停留在动物性的直觉里。
我想起科比说过的一句话:凌晨四点的洛杉矶,你见过几次?他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有超人的天赋,而是因为他把训练做到极致,重复到麻木。可那不是毁灭性的麻木,而是创造性的麻木。差别在哪?差别在于,你是否在有意识地让这种麻木为自己服务。负面的麻木让人失去感受,正向的麻木让人突破极限。表面看起来都叫麻木,可一个让你停滞,一个让你生长。
这也许就是梁宁那句话背后的核心。理性不是感性的敌人,本能才是;感性不是理性的对立面,麻木才是。理性需要感性的滋养,感性需要理性的框架,本能需要理性的矫正,麻木需要感性的唤醒。真正的难点,不在于如何定义它们,而在于你能否在日常生活的琐碎里,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正处在哪个状态里。
说到底,人生最怕的不是情绪化,而是感受不到情绪;最怕的不是冲动,而是再也不冲动。那位雨夜里的外卖员,或许那天只是多说了一句抱怨,但若有一天连抱怨都没有了,那才是真正的危险。麻木,悄无声息,却能吞没一个人全部的锋芒。
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过一句话,我一直记得:怕的不是累,而是你觉得再累也一样。或许,这就是麻木的真实写照。想起这些,我会时常提醒自己,不要让麻木成为习惯,不要让本能主导选择,不要让理性冷到无情,也不要让感性流于泛滥。人只有在理性、感性、本能、麻木之间找到平衡,才可能既走得远,又活得真切。
最后,我愿意借用王阳明的一句话来收束: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