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30岁了,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怎么办?给你4点建议
2025-09-15
夜里十点,上海一间出租屋,窗外霓虹还亮着。屋里,阿哲抱着手机,从短视频刷到电视剧,再从电视剧切到游戏,最后放下手机时,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做,心里空落落的。他快三十岁了,工作还算稳定,收入不算差,却突然发现,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。有人约他周末去徒步,他摇头;有人劝他去报个夜校,他也没心思。他苦笑着说:“好像什么都不想要。”这一句话,听起来轻描淡写,却像是很多人心底的回声。
这种状态,不只是阿哲一个人的。资料显示,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3年的调查中指出,超过四成的年轻职场人有“无兴趣感”,常常陷入“无目标、无动力”的循环。这不仅是都市病,更是现代便利生活带来的副作用。表面看,我们选择更多了,实际上,我们的奖赏系统开始混乱,分不清什么值得追求,什么只是一时麻醉。
要看清这种困境,先要明白一个事实:人类天生依赖奖赏系统活着。过去,为了填饱肚子,我们要耕田打猎;为了御寒取暖,我们要生火缝衣。每一次努力,都会换来切实的满足感,大脑会释放多巴胺,告诉你:“这事有价值,下次还要做。”可如今,点点手机就能叫到外卖,点击屏幕就能看遍世界。满足来得太快,太容易,大脑反而困惑:努力和满足之间,好像断了线。
这种断裂,直接带来一个后果——兴趣失效。你觉得看书枯燥,因为短视频更容易带来刺激;你觉得健身没意义,因为游戏能即时反馈胜利;你觉得学习技能没劲,因为外卖平台、打车软件、网购网站已经让生活太便利。越是这样,内在的动力越弱,只能不断依赖外部的刺激来麻醉。于是,什么都不感兴趣,就成了最常见的现代困境。
阿哲不是没试过改变。他买过健身卡,坚持了两周,最后还是退了。他报过英语班,上了三节课就放弃。他说:“我好像连坚持都不会了。”这正是困境的关键——不是没有兴趣,而是难以生成兴趣。心理学家安吉拉·达克沃斯在研究中指出,兴趣并非天生,而是在重复接触、获得反馈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。换句话说,不是“我感兴趣所以去做”,而是“我去做,才慢慢变得感兴趣”。
那么,问题来了:如何从空心的状态里,重新找回兴趣?
可以从一个小动作开始。比如,今天别点外卖,自己动手炒个简单的青菜。别追求完美,只要把青菜从锅里端出来,闻到香味,吃进嘴里,你的大脑就会开始分泌多巴胺,告诉你:这个行动值得。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,也能唤醒“努力—结果—奖赏”的循环。这样的实验,你今天就能做。
还有一次,我见过一个朋友的失败返工。他想培养阅读习惯,买了一堆书,结果放在书架上几个月没翻过。他很沮丧,以为自己没有耐性。但他后来换了方法,每天只读一页,并且在本子上写一句感受。起初觉得效果微弱,但一个月后,他意外发现自己能连续读上几十页了。他笑着说:“原来我不是没有兴趣,只是起点定得太高。”失败返工,并不可怕,反而是修正节奏的机会。
外部证据也在提醒我们: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21年的一份研究显示,哪怕只是每天完成一件极小的、需要动手的事情,比如整理书桌或洗碗,也能显著提升幸福感,降低抑郁倾向。原因就在于,这些小事能不断激活奖赏回路,让人重新找回掌控感。
但这还不够。兴趣的生成,需要跳出熟悉的圈层。很多人觉得生活一成不变,是因为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相似。你可以试着引入一些“不同”。比如加入一个陌生领域的社群,哪怕只是旁听别人的讨论,也会让你感受到世界的宽阔。一个朋友曾经陷入长期低迷,后来她加入了一个插画兴趣小组,虽然她画得并不好,但每周一次的聚会,让她逐渐发现自己喜欢色彩和线条。她说:“兴趣不是凭空找来的,而是撞上的。”
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,就是建立小小的仪式感。每天睡前写下三件今天做过的小事,不管大小,都算数。比如“今天喝了两升水”“今天走路比昨天多了五百步”。听起来很琐碎,但长期坚持,你会惊讶地发现,生活开始有了一点秩序感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这种“无用之用”的仪式,能显著增强人的自主感,而自主感正是生成兴趣的土壤。
当然,找到兴趣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。你会经历反复,会怀疑,会半途而废。但正如尼采所说:“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,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”兴趣不只是娱乐,更是给生活找到一个“为什么”。
有人说,快三十岁,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是一种病。可换个角度看,这未必是病,而是提醒。提醒你:便利的生活让你丢了探索的能力,需要重新用手、用脚、用心去触碰世界。
或许答案不会立刻出现。但当你开始动手,开始尝试,开始建立一点属于自己的节奏,兴趣就会在悄悄生长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