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岁,从体制内宝妈到离婚独自带娃,学会写作后我顿悟:想赚钱,别矫情,不对自己狠,别人就会对你狠
2025-09-16
凌晨三点,孩子哭醒了,我一边哄着,一边盯着手机上的银行余额。不到三位数的数字,像一把冰冷的刀,直直地插进心口。我忽然意识到,那些年我一直活在一种幻觉里:以为有人兜底,以为自己可以一直被庇护。可等父母病了,老公散了,所谓的“好日子”瞬间崩塌。
我曾经是个体制内的宝妈,衣食无忧。父母是我最坚实的依靠,老公是别人眼里“安稳的选择”,生活看上去顺风顺水。可那一切只是别人给的幻觉,并不是我的底气。父亲生病那天,我第一次感到天塌下来的重量。投了无数份简历,换来的不是冷漠的拒绝,就是让人难以下咽的岗位:工厂里的体力活,三千块不到的工资,甚至还比不上我刚毕业时的实习。
我试过去做手工活,手指被磨到出血,工资却还不够孩子的奶粉钱。那一刻,我崩溃过,也恨过自己,怎么会把日子过到这份上。可再多的眼泪都换不来饭碗里的米。生活没有给我选择,它逼着我认清:不赚钱的人,没有尊严。
真正的转折是写作。说出来可能有人会笑,写字能当饭吃吗?可我就是在无数个被否定、被退稿、被要求重写的夜里,硬生生把一颗玻璃心打磨成铁石心肠。助教老师毫不留情地说我“巨婴心态”,我哭过,吼过,甚至气得砸过键盘。但第二天我还是坐回书桌前,一点点把框架搭清楚,一字一句删掉无用的矫情。
事实证明,成长从来都是痛出来的。第一次拿到三位数稿费,我激动到失眠。后来九百一篇、再到稳定的月入过万,我才明白:人生真正的底气,是自己给的。别人给的那叫舒适,一旦撤走,你什么都不是。
我也见过太多和我一样的女人,困在同样的陷阱里。有人抱怨老公不体贴,有人等着父母补贴,有人幻想天上掉馅饼。可社会的逻辑一直很残忍:你不对自己狠,它就会对你狠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·吉尔伯特在研究幸福感时指出,人们最常见的认知误区就是高估外部依靠的稳定性,却低估了自我成长的必要性。换句话说,你觉得靠别人能安心,实际上那才是最危险的幻觉。
生活就像一面镜子。你越是懒散,它越会反噬你;你越是自律,它才会逐渐温柔。有人在朋友圈里感叹“体制内躺平才是终极答案”,可数据摆在那里: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公布的数据,全国平均工资增幅最快的领域,是信息技术和内容创意产业,而不是吃大锅饭的编制岗位。那些真正改变命运的人,从来不是等来的,而是靠自己突破边界。
我后来总结过,最重要的改变其实只有一条:戒掉矫情。矫情是什么?是抱怨老师苛刻,而不去改作业;是嫌弃工作辛苦,却指望天上掉馅饼;是幻想婚姻兜底,却不愿意练出独立的能力。矫情不是无能,而是逃避。戒掉它,你就会逼自己动手,逼自己面对,逼自己成长。
有个小动作,你今天就能试试:写一篇500字的小文章,哪怕只是记录你一天里最痛的一件事。不要怕丑,不要怕空,写完再通读一遍,删掉所有“好像”“其实”“感觉”这样的废词。你会发现,真正的力量,不在外部,而在你握笔的手里。
还有一个实验,你也可以做。把你今天要花的三十分钟刷短视频的时间,换成去查一篇选题的相关资料。哪怕什么都不写,把资料分类记下来,你都会看到自己的认知在拓展。这就是最真实的积累,它很慢,但不会背叛你。
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你能走出来?说实话,我也失败过很多次。稿子被退,合作被黄,甚至被人当面讥讽“宝妈能写出什么?”但失败不是终点,它只是一次返工。关键是你要敢再坐回桌前,哪怕推翻重来。写作教会我的,不只是谋生的技能,而是面对失败的韧劲。
如今的我,离婚了,带着两个孩子,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安心。因为我知道,哪怕没有人兜底,我也能靠自己撑起这个家。粥左罗说过:“你看到的是人家悄悄变厉害,你没看到的是人家在偷偷对自己下狠手。”这句话我铭记于心。
人生没有永远的依靠。你不狠心逼自己成长,社会就会毫不留情地逼你。想赚钱,别矫情。对自己狠一点,才会有别人无法夺走的底气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