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,是一个人的“时间商”
2025-09-16
夜里十点,城郊的地铁口。雨刚停,空气里还残留着湿漉漉的味道。一个年轻人急匆匆地跑出来,鞋底溅起的水花让裤脚全湿了。他抬手看了看表,叹了口气:今天又什么都没做。朋友圈有人刚晒出跑完十公里的成绩,有人打卡读完一本书,而他,唯一完成的,就是无意识刷掉的三个小时。
这一幕,你是不是很熟悉?手机电量在一格一格减少,时间也在一秒一秒消逝。奇怪的是,钱花了还能再赚回来,时间却从来没有“充值”的入口。我们常常在抱怨没时间,可事实是,很多人并不是时间不够,而是时间商太低。
智商,决定你能解几道题。情商,决定你能和谁走得远。而时间商,决定你能走多久,走到哪儿。它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杠杆。
时间商,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,而是实打实体现在你每天的选择里。比如下班后的两个小时,你可以看剧到凌晨,也可以去健身房流汗;你可以在短视频里笑到流泪,也可以坐下来写点什么。选择不同,结果也完全不同。短期看差别不大,五年十年之后,人生已是两个模样。
有人或许会说,这道理谁不懂?可问题就在于,懂是一回事,做又是另一回事。我们习惯低估时间的力量,习惯用“没空”搪塞,习惯把当下的安逸放在未来的成就之上。
富兰克林的故事,就是最典型的反例。每天一小时,雷打不动,读书、写作、反思、交流。一个小时,看似不多,可坚持几十年,就是彻底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。他的五小时法则,本质上就是高时间商的具体实践:用有限的时间,做最具复利的事情。
所谓复时间,就是投入今天,受益未来。读书是复时间,反思是复时间,长期写作也是复时间。你今天写下的字,或许没人点赞,可三年之后,它可能成为你新的职业敲门砖。就像巴菲特所说:“人生就像滚雪球,最重要的是找到湿雪和长长的坡。”而湿雪,就是这些能够累积的复时间。
如果说复时间是纵深积累,那暗时间则是横向延展。刘未鹏在《暗时间》里说过,走路、排队、等车,甚至发呆,这些看似零散的时间,都是暗时间。很多灵感不是坐在书桌前敲出来的,而是在地铁里、在散步时突然蹦出来。科学家在梦中找到解题方法,音乐家在散步时听见旋律,这些瞬间,都是暗时间在发挥作用。关键是,你是否给大脑留出了发散的余地。
有人说自己没时间思考,可他每天上下班通勤两小时,却全交给了无意识的刷屏。如果能换成听书、思考、写下几个想法,那两小时早就足够积累成一本小册子。暗时间不是奖励,而是被我们浪费的宝藏。
再说心流时间。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提出过心流理论,一个人全身心沉浸时,时间感会完全消失。那是你最接近真实自我的时刻。蔡志忠画画时,连心跳都听不见;电影《海上钢琴师》里的1900弹琴时,音符像流水一样涌出。心流时间之所以宝贵,是因为它让你和所做的事融为一体,那种专注,是最高效的创造力。
可惜,很多人没能体验过心流。不是因为不可能,而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被无限切割:三分钟刷一个视频,五分钟刷一次消息。注意力碎片化,心流自然无从谈起。
我记得有个朋友试过一个小实验:每天关掉手机通知,留出一小时只做一件事。刚开始特别难受,总觉得错过了什么。但一周之后,他发现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,那种沉浸感甚至让他重新喜欢上了工作。这个小实验,就是训练进入心流的最好方式。
当然,实践从来不会一帆风顺。有人试着立下目标,结果两天就荒废了;有人报名课程,三节课后就不了了之。失败其实是必经之路。贝佐斯说过:“亚马逊的成果,是我们每年做了多少实验的函数。”失败不是浪费,而是找寻正确路径的必要代价。你要学会返工,而不是放弃。
数据也早就揭示了这一点。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,人们平均每天浪费三小时在无意识的活动上。如果能把其中一半转化为复时间或暗时间,一年就是五百多个小时。五百小时,足够读一百本书,足够学一门新技能,足够让人生走出新的方向。
所以问题从来不是“你有没有时间”,而是“你愿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值得的地方”。
时间商的高低,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格局。高时间商的人,会用复时间做积累,用暗时间做思考,用心流时间做创造。他们的日子未必比别人更苦,但未来一定比别人更亮。
记得有位老教授说过一句话:“时间是我们最公平的财富,区别只在于你拿它换了什么。”换一时的快感,还是换一生的成长,全凭自己。
人生就像一场长跑,智商和情商决定你能不能起跑,而时间商决定你能不能跑到最后。遗憾的是,很多人意识到的时候,已经跑到半程。
但幸好,永远都不算晚。你可以从今天的一个小时开始,可以从地铁上的十分钟开始,可以从一次专注写作、一次用心倾听、一次放下手机的选择开始。
佛陀说过:“最大的错误,就是你以为你还有时间。”我们没有办法增加时间,但我们可以提升时间商。只有学会把时间当作生命最核心的资源,人生才不会被空耗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