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岩松:这句忠告,受益终生
2025-09-16
那天是深夜十一点,我在出租车上,电台里传来白岩松的声音。他说:“四十多岁的人,一定要减少自己犯错误的机会,因为你改的时间不多了。” 车窗外是闪烁的霓虹,车内一片安静,司机微微点头,轻声说:“他说得对啊,到了我们这个年纪,真的输不起了。” 那一刻,我心里突然一沉,像是有人把多年不愿直面的真相挑明放在眼前。年轻时,我们总觉得自己有无限的机会去试错,可当时间推着你往前走,你会发现,很多错误,真的没有重来的余地。
人到四十,生活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事。你背后站着父母,前面牵着孩子,身边伴着另一半。责任的重量,悄无声息地落在肩上。过去,你可以任性地换工作,尝试创业,甚至走一条不确定的路;但现在,你要考虑孩子的学费,父母的药费,甚至房贷的压力。表面上你还在追逐理想,实际上很多决定早已被现实限定了边界。减少犯错,不是胆小,而是成熟。
资料显示,联合国在2019年的一份人口寿命报告里提到,东亚地区人均寿命已经超过七十五岁。换句话说,人生的前半场似乎还很漫长。但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,每个错误都可能消耗掉本该留给父母和孩子的时间和精力。试错的机会在减少,代价却在放大。这就是白岩松提醒我们的核心:你已经没有资本再轻易摔倒。
可要做到少犯错,光靠谨慎不够,还得靠能力和学习的支撑。一个朋友曾经抱怨过:“我总觉得自己越来越保守,不敢冒险了。” 可问题是,他十年没再学习新的东西,原本熟悉的行业已经变了天,他的眼界还停留在过去。结果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,即使想选对方向,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判断哪条路更好。学习,其实是降低犯错率的最好保险。你看过的书、学过的知识,都是在为未来的选择加装护栏。就像赫尔岑说过的:“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,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。”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刺耳,但却是真相。
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,坚持每天读二十分钟书,不看手机。刚开始很难,三天就想放弃。第四天我给自己换了一个方法,只要求读一页,结果往往会多读几页。一个月后,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会议里能更快抓住要点,表达也更有逻辑。读书并不是立刻带来改变,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减少了盲目的决定。那次实验让我意识到,终身学习不是奢侈,而是必须。
减少错误,还需要认清现实。很多人到中年,还幻想着诗和远方,可现实往往是房贷和柴米油盐。认清现实,不是放弃梦想,而是知道哪条路可以走,哪条路走不得。曾经见过一个同事,四十二岁,毅然辞职去追求所谓的自由职业,结果不到半年就陷入困境,最后不得不重新找工作。那段时间,他整个人的状态非常低落。他后来反思说:“我忽略了一个事实,我的家庭不能承担我的试错。” 认清现实,就是看清自己承受不起什么,然后勇敢地对那些诱惑说不。
诱惑有时候比错误更可怕。一个人明知道自己不能承担,却还要伸手去碰。比如中年人最容易掉进的陷阱:投资、攀比、情感。表面上看似刺激,实际上一步踏错,可能毁掉整个家庭。你可能会觉得,这种提醒太沉重,可现实就是如此。四十岁以后,你的错误不再只是你的错误,而是整个家庭的代价。拒绝诱惑,才是真正的担当。
而要做到这一点,还需要心态的成熟。年轻时我们强调冲劲,中年时更需要冷静。有人说过一句话:真正的高手,方法往往很朴素,区别在于心态。遇到困难时,不是立刻抱怨,而是先看清楚问题,找到能做的事。抱怨能让大脑获得短暂的轻松,因为它把责任推走了。但抱怨不会改变现实,只会让问题越来越重。你有没有试过,把抱怨写下来,然后用一句“那我能做什么?”替代?这是我做过的另一个小实验。结果发现,哪怕只是把抱怨变成一件小事的行动,心里的负担也会减轻很多。少犯错的秘诀,有时候就是在心态里,换一个角度。
有人说,中年最大的智慧,是承认自己的平凡。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扎心,但却是解药。因为承认平凡,不是认命,而是明白你不能再随意试错,把精力投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平凡的人生,也可以有深刻的幸福。比如陪伴孩子成长,比如在父母还健在时常常回家。比起遥远的海和星辰,这些真实的瞬间,才是不能重来的珍贵。
合上白岩松的那句话,我想起一位朋友说过的感叹:“四十岁以后,人生不是要跑得更快,而是要少摔跤。” 减少错误,不等于停滞,而是更稳、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。成长,从来都不是年轻人的专属,而是每一个年龄段都需要的修行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