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真正优秀的人,都拥有“反人性能力”?
2025-09-16

一个冬天的晚上,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年轻人,手里攥着刚买的理财宣传册,眼睛发亮,嘴里喃喃道:“年化百分之五十,真要是成了,我就翻身了。”他看起来兴奋,却全然不顾旁边朋友的提醒:“天上不会掉馅饼。”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一个刺耳的问题:为什么真正优秀的人,往往能抵抗住这些诱惑?换句话说,他们为什么都拥有一种看似“反人性”的能力?

所谓人性,说白了,就是趋利避害,贪图省力,沉迷眼前的快感,不愿面对延迟的痛苦。心理学家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到,人脑里有一个“系统一”,专门负责快速反应,追逐即时满足;还有一个“系统二”,负责理性思考,却需要更多能量和自控。大多数人活在前者里,优秀的人,却能训练自己把重心放在后者。这,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。

我们先说“贪”。贪的本质是想用最少的努力换取最多的回报。在新闻里,我们常能看到老人被骗去买所谓的“神药”,或者年轻人沉迷于一夜暴富的投资骗局。表面上他们是受害者,实际上他们的贪心被精准击中了。经济学上有个词叫“机会成本”,越是不愿付出长期努力的人,越容易在虚假的机会面前缴械投降。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为什么不容易上当?因为他们深知规律,不会被轻松的承诺迷惑。企业家发明新技术,不是为了空手套白狼,而是通过创造真正的价值,让别人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效率。这是对人性的克制,更是反人性的实践。

再看“嗔”。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同事,拿到年终奖后很开心,可当发现别人比自己多两万时,笑容立刻消失。他那天喝了三杯酒,不断重复一句话:“凭什么他比我多?”这种情绪很熟悉吧?心理学里叫“社会比较”。比较本身并不坏,它能推动我们进步,但问题是,当比较成为唯一的参照,满足感就会被无限稀释。芝加哥大学一项研究显示,人的幸福感更多取决于相对位置而不是绝对收入。优秀的人为何看起来淡定?因为他们懂得把注意力转向自己能控制的部分,把目标定在成长和价值,而不是无休止的攀比。他们不会因为别人多了两包免费咖啡就坏了一整天的心情。

最难抵抗的,其实是“痴”。痴是沉迷,是对即时满足的依赖。短视频、手游、社交点赞,都是利用了人类大脑对“快速奖励”的渴望。每一次推送的红点,每一声提示音,都会刺激多巴胺分泌,让人沉迷其中。很多人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了时间和注意力。可是优秀的人,会训练自己延迟满足。斯坦福大学的“棉花糖实验”告诉我们,能忍住不立即吃掉糖果的孩子,长大后在学业和事业上更容易成功。延迟满足,并不等于自虐,而是把注意力从短暂快感,转向长远收获。那些能忍受孤独的人,往往能在几年后收获别人想要的成果。

有一次,我尝试过一个小实验,把手机调成灰度模式。刚开始非常不习惯,刷朋友圈没有色彩,游戏也变得乏味。但坚持一周后,我发现自己下意识拿手机的次数少了很多,多出来的时间被我用来写作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所谓反人性能力,并不是对抗人性,而是用一些小方法,把自己从即时满足的陷阱里拉出来。可惜很多人坚持不到那个节点,就提前放弃了。

当然,我也失败过。曾经我给自己定下计划,每天五点起床学习一小时。头两天充满斗志,第三天就起不来,拖延到第七天彻底放弃。那次失败让我明白,反人性不是靠一腔热血,而是靠环境设计。后来我换了一个方法,找朋友一起打卡,每天互相提醒。一个月后,我竟然真的养成了早起的习惯。失败与返工,是反人性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。能承认并调整,才是真正的成长。

优秀的人为什么要培养反人性能力?因为顺着人性走,很容易,但结局往往是平庸甚至陷阱。反着人性走,很辛苦,却能换来长远的自由。白岩松曾经说过:“真正的自由,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而是你不想干什么,就能不干什么。”少贪,知足,不痴,就是对人性的主动抵抗,也是对未来的投资。

在人性的洪流里,贪嗔痴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漩涡。区别在于,有的人被裹挟下沉,有的人选择逆流而上。反人性能力,看似违背直觉,却正是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暗自修炼的底层功夫。它不张扬,不浮夸,却在关键时刻,决定了命运的分岔口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