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一生至少读一次《原则》?帮你掌握更高层次的思考方式
2025-09-16

那天夜色正浓,窗外的霓虹闪烁着疲惫的光,一个朋友忽然在聊天时问我:“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《原则》?是不是又一本成功学的鸡汤?”我一愣,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的犹疑,心里其实也曾有过同样的怀疑。但当我真正把它读完,合上书页的那一刻,我知道,这不是一本“励志”的口号集,而是一次对更高层次思维方式的强制唤醒。

达利欧说,过一种“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”。听上去抽象,其实比想象的要简单,也比想象的要残酷。简单在于,它给出的是可执行的思维框架,而不是玄之又玄的哲理;残酷在于,它要求你直面现实,尤其是那些让你不舒服的真相。现实往往不合心意,而正是在这里,成长和痛苦捆绑在了一起。

资料显示,《原则》自2017年出版以来,全球销量已经突破数百万册,成为投资界与管理学领域的必读书。它的分量,不仅在于作者桥水基金的成绩,更在于达利欧作为实践者,把自己四十余年的试错与总结摆在桌面上。他不是一个写作的学者,而是一个真正以“决策输赢”为代价的实干者。换句话说,他说的每一句话,都曾在真实世界里被检验过。

读到他强调“拥抱现实”的那一章,我忽然想起几年前的自己。那时在一家公司做项目,团队信心满满,设计了厚厚的方案,但执行不到一半就崩盘。原因不是计划不够宏大,而是我们假设现实会顺着我们的意志走,却从来没愿意正视资源不足、人心分散的现实。最后的结果是返工、加班、内耗,那一次的失败,至今都像一个刺一样扎在心里。达利欧的话让我明白:真正的问题,不是外部环境,而是我们不愿看清现实本身。

有意思的是,《原则》里不光写宏大的哲思,还给出了小动作的练习。比如他说,写下你的原则,哪怕只是几个词。那天我试着在纸上写下三个:面对、简化、迭代。后来每次遇到选择,我都会先对照这三个词。结果让我惊讶:以前纠结半天的决定,因为有了这三个锚点,反而清晰许多。这就是“把隐性的思维显性化”的力量。

当然,写下来的东西并不总是管用。有一次,我把“简化”作为标准去做决策,结果却导致细节被忽略,项目后续出现漏洞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理解达利欧说的:“原则不是僵硬的条款,而是要不断修订的工具。”失败让人沮丧,但返工后的修订,比任何一次顺利都更刻骨铭心。这也印证了他最常提到的公式:痛苦加反思等于进步。

读到他描绘“更高层次的思考”时,我特别有画面感。他用“机器”来比喻人生与组织:你有目标,你采取行动,你得到结果,整个过程就是一台机器的运转。关键在于,你是否只是机器里被动运作的零件,还是能跳出来,站在设计者的角度,去调整它的结构。我忽然想到,当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时,并不是在产品层面打补丁,而是重新设计了整个机器的逻辑。这就是“塑造者”的思维。

现实中,这样的“跳出来”未必需要多么宏大的舞台。有一次,我和同事在复盘一个失败的推广活动,她忍不住说:“要不就这样吧,反正以后别做这种渠道了。”我却停下来问:如果把整个流程当成一台机器,这次失败是哪个齿轮卡住了?是目标设定太模糊,还是执行节点缺乏监督?我们把问题拆开,再一一对应,最后才发现真正的症结是信息传递的延迟。那一刻,我第一次尝到站在“机器设计者”位置的快感。

这种思维方式,并非书里一句漂亮的话,而是可以每天操练的工具。你可以在任何一件小事上用它:做计划、跑步、甚至是做饭。设定目标,观察结果,拆解过程,反思改进。你会发现,这个循环让琐碎的小事,也变成了进化的练习场。

更难的一点,是他强调的“极度头脑开放”。我们大多数人以为自己很开放,事实上往往困在自我的牢笼里。达利欧提醒我们,要敢于承认“我可能是错的”,要习惯和意见相左的人进行深度探讨。那天我和一位朋友争论AI工具的未来,他说得和我完全相反。我原本下意识想反驳,但突然想起书里的“二分钟发言法则”,强迫自己闭嘴听完。结果发现,他掌握的一个数据维度恰好是我盲点的部分。那次争论没有分出输赢,但我的认知被拓展了一大块。

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卡尼曼的研究。他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一再强调,人类的直觉思维极易受偏见影响,而理性思维需要刻意训练。极度头脑开放,本质上就是一种反直觉的训练:你必须把自我暂时放下,才能让真相进来。

《原则》的另一个震撼点,是他要求我们用系统化、可复制的方式来做决策。听起来像是投资人特有的执念,但换到日常,其实同样重要。比如,你如何决定一份工作要不要接受?很多人凭感觉,有时候对,有时候错。但如果你像达利欧那样,把决策过程写成步骤,比如先列目标,再列优先级,再用加权评分法打分,就能让决策变得透明。这样做的结果,不是你不会错,而是即便错了,你知道错在何处,可以修正。

我试着用这个方法处理一个换租房的决定。原本我只凭直觉,结果常常犹豫。但这次我设定了几个指标:通勤时间、预算、生活便利度、舒适度。每一项按权重打分,算下来,分数最高的并不是我最心仪的那个小区。最后我硬着头皮选了分数高的,入住后才发现,生活便利度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超过了装修的漂亮。这就是系统化决策带来的惊喜。

如果说读《原则》有什么最大的收获,那就是:它逼你承认,人生不是靠运气叠加,而是靠原则累积。你可以不读这本书,但你无法绕开原则的存在,因为无论你是否自觉,每一次选择背后,都已经有一个隐形的原则在起作用。达利欧的贡献,只是把这种隐性的规则,摊开在阳光下,让你有机会去看见、去修订。

正如他在书里写的:“所有的成功人士,都是依据原则来行动的。”这句话不需要被神化,它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:成功不是偶然,而是长期的原则实践。

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一生至少要读一次《原则》?我的回答是:因为它能帮你掌握更高层次的思考方式。这种思考方式,不保证你立刻成功,但保证你不再被表象迷惑。它让你看到问题的根本,让你在复杂的世界里有一盏灯。

遗憾的是,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做这样的修炼。更多时候,我们宁愿被安慰的故事包裹,也不愿被真实的原则刺痛。但若真想走得更远,这条路恐怕没有捷径。

最后,我想起一句古话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意思是,当你能让心灵保持空白,真理就会显现。原则,正是这样一种“白”,让我们不再被杂乱的表象遮蔽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