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冯唐:我读曾国藩20多年,这8个字受用一生
2025-09-16

那天的北京,下着细细的秋雨。冯唐坐在办公室的窗前,手里翻着一本旧书,封皮早已磨得发亮,是《曾国藩家书》。他叹了口气,说了一句话:“我读他二十多年,这八个字,受用一生。”那八个字是什么?大处着眼,小处下手。

如果只看表面,这八个字似乎平平无奇。但越是把人生摊开,越会发现,真正能成事的人,往往就靠着这八个字撑了下来。冯唐一路走来,从麦肯锡合伙人,到华润医疗CEO,再到体制内创业,再到投资一级市场。他的困惑,他的迷茫,他的转身和反思,几乎都在这八个字里找到了答案。

人到中年才明白,管理不是一套框架,而是一种修炼。修炼的起点,是管理自己。曾国藩说“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”。耐烦这两个字,看起来很小,其实是所有大事的前提。哪有成事而不烦的?项目推进,意见不合,进度拖延,每一件都让人焦躁。但曾国藩偏偏把“耐烦”当作首要修养。冯唐在华润时,面对一个几百人的整合项目,会议一个接一个,意见吵得面红耳赤。他当时气得直想拍桌子,但咽下那口气,慢慢把每个人的诉求捋清,最后项目竟然比预期提前落地。那一刻他才明白,耐烦不是忍,是在复杂里找到秩序。

如果说耐烦是定心,那能吃苦就是硬骨头。曾国藩年轻时,书生气十足,被派去带兵打仗,屡战屡败,连清军里的人都笑他是“书呆子”。但他扛下来了,一边挨骂一边练兵,硬是从文弱书生熬成了能统十万大军的领袖。冯唐在职场二十年,见过太多聪明人半途而废。聪明是一时的,能吃苦才是一世的。麦肯锡的合伙人常说:“没有精力旺盛,别谈什么成事。”这句话听上去残酷,但想想真有道理。

然而,仅有耐烦和吃苦还不够。曾国藩的一生,用“屡败屡战”四个字最合适。他打仗输了无数次,丢过阵地,丢过脸面,但每一次都站起来。有人说他傻,有人说他笨,可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执拗,让他最终挽救了大清的半壁江山。冯唐说,自己创业时遇到的最痛苦一幕,就是团队融资失败,账上只剩两个月的现金。有人提议撤退,他却咬着牙坚持,重新谈了几十家机构,终于扛过了寒冬。他后来回忆,那股劲,说不清是方法论还是蛮荒之力,但不往前,就是死。

成事的人,必然走过一条从个人到团队的路。曾国藩管理湘军,最核心的秘诀其实很简单:推功揽过,爱才如命,常存锐气。推功揽过,是把功劳让给别人,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。这种姿态,才让人愿意追随。冯唐说,自己带团队时也遇到过功劳的分配问题。一个年轻人做出成绩,他没有抢在前面邀功,而是在全员会上点名表扬,自己退在幕后。那个年轻人后来对他说:“那天我决定,不管走到哪儿,都愿意跟着你。”

至于爱才如命,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有句话流传下来:“爱才如命,挥金如土,杀人如麻。”后世有人怀疑这句话是否完整,但前半句的精神确实被曾国藩践行到极致。他不吝资源,只要是关键人才,不惜一切代价留住。冯唐在投资领域深有体会,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合伙人,往往能带来一整个团队。抓住关键人,比招一百个普通人更重要。

但再强的团队,也可能在长期拉锯中丧失锐气。曾国藩说:“锐气暗损,最为兵家所忌。”他最在意的,就是让团队保持一股绵绵不尽的斗志。冯唐回忆,自己在华润时,最怕的不是市场波动,而是团队心气耗尽。于是他会带团队去一线,会在最难的时候给他们短期的、能看到希望的目标。哪怕前路黯淡,眼前的胜利也能让人重新燃起来。这一点,和现代管理学里所谓的“小胜利循环”不谋而合。

从个人到团队,再到职责。曾国藩身处高位,深知多数事情不是黑即白,而是灰色。人心复杂,判断难明,他的做法很简单:守住底线,知人善用。冯唐说,管理到后来,困惑越来越多。指标要完成,短期业绩要漂亮,但如果只看数字,不看人,团队迟早会塌。曾国藩提醒他,宁用朴拙君子,不用聪颖小人。业绩可以调整,价值观一旦塌陷,整个局面就不可收拾。

曾国藩的八个字,大处着眼,小处下手,贯穿了他的一生。大处着眼,是看清方向,看清局势,看清自己在时代里的位置;小处下手,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不幻想一步登天,只在每天的细微处做该做的事。冯唐说,自己读了二十多年,每每迷茫,就回到这八个字里。大处着眼时,会感到无力,感到局势浩大如潮水,个人渺小。但转过身来,小处下手,就有了落脚点,有了能呼吸的空间。

人生就是这样,大局往往不是某个人能改变的,哪怕是曾国藩那样的巨人。但士不可不弘毅。看不到大局的改变,也要一分一分地守住小处。也许,正是无数人小处的坚持,才构成了大局里微小却真实的希望。

遗憾的是,曾国藩终究没能改变大清的命运。合上书页,历史的尘埃落定。但那八个字,却跨越百年,落在今天依然有用。

正如冯唐所说:“大处着眼,小处下手。”这八个字,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成事的姿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