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老人与海》:真正驱动你成长的,是痛苦
2025-09-16

凌晨的码头,风刮得像刀子一样。一个老渔夫把船推入海水,身形单薄,却倔强得像一块石头。旁边几个年轻人笑他,说八十多天没捕到鱼的人,早该在家歇着了。他没回嘴,只是把双手死死攥住绳索,目光望向远方。那一刻,你几乎能预见他的孤独,也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倔强。是啊,他不是不知道失败的滋味,但他更清楚,真正驱动一个人成长的,从来不是好运,而是痛苦。

《老人与海》里的圣地亚哥,就是这样的人。他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,成了村里人口中的“倒霉鬼”。连原本跟随他的男孩,也被父母逼去搭另一条船。换作别人,可能早就被这样的羞辱打垮,可他没有。他每天依旧在第一缕阳光下出海,因为他知道,痛苦不是要被逃避的东西,而是人生里无法绕开的命题。正如毕淑敏说过的:“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,那不是海,是泥塘。”痛苦,是海浪,不迎上去,你就永远停在泥泞里。

人生中大多数时候,我们以为痛苦是阻碍,其实它是推力。圣地亚哥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。三天三夜,他孤身与大鱼缠斗,手被绳子勒破,背被晒裂,体力几乎耗尽。有人会说,这是傻,是执念,可他心里清楚,这是证明自己仍活着的唯一方式。生活总是让人遍体鳞伤,但那些伤口,最后会变成最坚硬的地方。痛苦,就是成长的刀子,一刀一刀刻在你身上,逼你蜕变。

那天,我和一个创业失败的朋友见面。他看起来很疲惫,却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我发现自己这几年最大的收获,不是赚到的钱,而是失败带来的清醒。”他讲起第一次融资失败,整整三个月失眠,后来逼自己把所有数据重做,才发现原本自以为的模式漏洞百出。返工的过程极其痛苦,但也让他学会了对自己残忍一点,才能少被世界残忍。听到这里,我忽然想到圣地亚哥勒到出血的手,那一刻的痛苦,正是他胜利的伏笔。

直面痛苦,其实是救赎的开始。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里讲过自己的故事。他被关进纳粹集中营,父母、妻子、兄弟全都死在毒气室里,他却活了下来。他没有选择沉沦,而是把痛苦转化成对生命的思考,创立了意义疗法。他说,人可以被夺走一切,唯独不能被夺走的是选择态度的自由。圣地亚哥对大海的坚持,弗兰克尔对生命的坚持,本质上是一致的。不是因为他们没痛苦,而是他们懂得,痛苦是通向意义的唯一通道。

所有让你痛苦的经历,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成全你。圣地亚哥带着大鱼返航时,遭遇鲨鱼成群的攻击。血腥味引来掠夺,他用尽一切手段抵抗,最后鱼肉几乎被吞光,只剩下鱼骨。换作别人,可能会崩溃,但他没有。他把船系好,安静睡去。他没有因为得失而计较,因为他知道真正赢的不是鱼,而是自己不曾退缩的意志。王小波说过:“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。”那些与限度搏斗的时刻,就是我们和庸常拉开差距的时刻。

痛苦带来的另一个礼物,是让人学会接受。韩仕梅,一个河南的农妇,三十年困在婚姻的泥潭里,靠写诗找到精神的出口。她写下“和树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苦,和墙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累”。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,却用最质朴的文字,把痛苦炼成诗。那不是矫情,而是自我救赎。痛苦没有毁掉她,反而塑造了她。她说过一句让我动容的话:“我已不再沉睡,海浪将我拥起。”痛苦,就是那道海浪,它会把你推得踉跄,但也可能推你到更高处。

在日常生活里,我们总想避开痛苦,选轻松的路。可偏偏,那些轻松的选择,往往让人越走越窄。华尔街投资人瑞·达里欧讲过:“痛苦是一种提醒,告诉你有些重要的东西需要学习。”我曾经尝试每天跑步,坚持了一周就放弃了,觉得太累。结果后来体检,医生说我血糖偏高。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不逼自己面对短期的痛苦,未来就要面对更大的痛苦。于是我又重新开始跑,这次不追求速度,只坚持每天半小时。三个月后,指标回归正常。失败过一次,再返工,才明白痛苦的价值。

痛苦也是一面镜子,照见一个人的品格。圣地亚哥没有向命运低头,他可以被毁灭,却不能被打败。这句话成了全世界读者的精神注脚。清华大学在给新生的录取通知书里,特意附上《老人与海》,就是想告诉年轻人,未来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,而是不断与痛苦交锋。能不能熬过,就是命运的分水岭。

回到码头那个清晨。老渔夫推船出海,背影瘦削,却带着一种不可动摇的力量。年轻人笑他,可他不需要解释。他知道,大海会给他答案。也许收获的是鱼,也许收获的是痛苦。但无论哪一种,都会让他比昨天更强大。因为真正驱动人成长的,从来不是顺风顺水,而是一次次痛到骨子里的坚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