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:普通人有哪些个人发展新机会?
2025-09-16
午夜的高铁候车厅,人潮散去,灯光亮得有些冷。一个年轻人背着包,坐在靠窗的位置,盯着手机上跳出来的一行字:2022,普通人还有机会吗?他笑了笑,又叹了口气。过去三年,他换了两次工作,存款始终不多,眼看房价没降,物价却一点点上升。他心里明白,那些写在规划里的“新兴产业”“大趋势”,和自己并没有直接关系。真正能改变他命运的机会,往往藏在最细小的缝隙里。问题是,他要如何看见,并且抓住。
机会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。资料显示,2021年中国新增市场主体将近2800万户,其中个体工商户超过2300万。这意味着,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选择以更灵活的方式谋生。但同时,国家统计局的就业数据也显示,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22年春季一度达到6.1%。数字摆在眼前,一边是自由和创新的可能,一边是失业和焦虑的阴影。普通人夹在中间,既没有资本的护城河,也没有顶尖的技术壁垒。于是,那些所谓的“新机会”,对他们来说,既像是救命稻草,又像是镜花水月。
我认识的阿文,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。他曾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,后来公司裁员,他被迫离开。起初他想创业,做社群、卖课、搞副业,但三个月赔光积蓄。那天他跟我说:“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一头扎进创业,我只是想找一条能稳住的路。”后来他转而帮几家中小企业做兼职运营,虽然没有光鲜的头衔,但收入稳定,生活反而松了一口气。他的故事让我意识到,普通人真正的机会,并不一定是“开创新世界”,而是“在大趋势下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”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看到三个方向特别值得思考。第一个是老客户的新需求。疫情之后,很多企业的模式都在调整,银行要把大量柜员转型为客户经理,教育机构从招生转向存量客户的深度服务。对个人来说,哪怕只是把过去的经验,换一个角度提供出去,都可能变成新机会。小李原本是做K12培训的,当“双减”政策出来时,他一度以为前路断绝。可他后来发现,家长并没有停止焦虑,而是把需求转向家庭教育。他于是转型去做家长陪伴课程,收入虽然比之前少,但稳稳当当。
第二个方向是混合式工作。公开信息显示,麦肯锡在2021年的一份研究中指出,超过30%的岗位在未来可以长期保持远程或混合模式。这不仅仅是大企业的转型趋势,也是普通人的机会。我认识一位妈妈,她住在成都,却远程为一家深圳的公司做数据分析。她说:“每天送完孩子去幼儿园,我坐在家里工作,下午四点去接人。收入不比以前少,时间却更自由。”混合模式削弱了地域的壁垒,让更多人可以把一线城市的机会,转化为自己的收入。
第三个方向,是围绕作品建立溢价。作品不是一定要写书出课,而是任何能被反复验证、被他人认可的成果。比如我见过一个朋友,他在一家电商公司做运营,帮忙策划了双十一的项目。结束后,他写了一份百页的复盘文档。这份文档让他在行业内声名渐起,后来靠讲解复盘,就能拿到额外收入。他告诉我:“打工是一次性的,但作品可以帮我延长价值。”这让我想到一句话:资产会贬值,作品却会升值。对普通人而言,作品是最容易被低估的护身符。
当然,机会背后也有陷阱。普通人最危险的,是盲目创业和迷恋快钱。过去两年,无数打着“元宇宙”“NFT”旗号的项目,一夜爆红,又一夜倒塌。我认识的小周曾经在朋友圈里卖“元宇宙投资课”,三个月赚了一些快钱,后来平台关停,学员追着要退款,他自己也陷进债务。表面上看,他尝试了新机会,实际上他只是成了浪潮里的炮灰。普通人需要记住的一点是:能不能熬过低谷,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
说到这里,我想邀请你做一个小实验。今天晚上,找一张纸,写下你过去三年做过的三件“能拿得出手”的事。不是职位,不是公司,而是你亲手创造的价值。比如完成一个大型项目,优化过一个流程,设计过一个产品。写完后,问问自己:这三件事里,哪一件能转化成作品,被更多人看到?这就是你未来最现实的机会。这个实验不花钱,但能帮你看清楚自己脚下的路。
当然,也有人会失败。我有个朋友,曾经试图把自己多年的销售经验录成课程,放在某个平台上卖。前期录制花了很多时间,结果销量惨淡。他一度灰心,觉得努力白费。可后来,他调整思路,不再卖给陌生人,而是把课程改成团队内部培训。那一刻,他发现收入虽然不高,但换来的是稳定的信任和新的合作机会。失败并不可怕,返工才是常态。真正的关键是,你愿不愿意在失败后找到新的出口。
机会还有一个维度,那就是区域的重新分布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以四大城市群为核心,带动周边发展。这意味着,很多人不必死守北上广深,也能在二线、三线找到舞台。我的一个学弟,原本在上海打拼,后来选择回南通。他说:“我每天高铁到上海只要一小时,房价却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。”这种选择,既降低了生活压力,又保持了职业机会。对普通人来说,这种区域性的机会,往往比所谓的风口来得更直接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古话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真正的机会,不是外面喧嚣的风口,而是你在安静里找到的确定性。有人在农业里找到答案,有人在远程工作里找到答案,有人在作品里找到答案。普通人不需要追逐每一个热点,而是要学会筛选,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能积累的地方。
2022年,对普通人来说,也许不会是捷径横生的一年,但会是扎根的一年。与其急着跑,不如先站稳脚。与其盲目追风,不如慢慢沉淀。未来会给普通人留出入口,但前提是,你要有作品、有价值、有耐心。那位在候车厅的年轻人,最后点开了手机,把那条消息回复了一句:“机会有,但要看你能不能熬。”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