羽生结弦:因为弱小,所以强大
2025-09-16
夜幕下的北京,冰面闪着冷光。2022年2月10日,冬奥会男子自由滑,羽生结弦缓缓起势,眼神坚定,仿佛背后有千万人注视。他选择挑战那几乎被视为“不可能”的动作——阿克塞尔四周跳。落地的一瞬,他摔倒了,身体重重砸在冰上,场馆里响起一声叹息。可就在那一刻,很多人反而觉得他已经赢了。因为真正的胜利,不在奖牌,而在于敢不敢面对不可能。
很多人会问,他到底为什么让人如此着迷?答案很简单。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力量,而那力量的源头,正是他自知的弱小。
1994年冬天,他出生在日本仙台。名字里带着“结弦”,父亲希望他像弓弦一样坚韧。但现实很快开出考题,他两岁时被诊断出哮喘,经常夜里咳得睡不着。父母带他去学滑冰,本想锻炼身体,却没想到孩子在冰上摔了无数次,每一次都哭,每一次又倔强爬起。那时的他,甚至用“请等一等,好难啊”来对抗冰场的冷酷。但命运的铁手逼着他在一次次气喘、一次次摔倒之间,逐渐长出不一样的执念。
小学时,他剪着普鲁申科同款的蘑菇头,看似柔弱,站上冰面却彻底变了一个人。别人一天练二十次,他偏要六十次。明知道哮喘发作会让自己喘不上气,他依然一遍遍拼命。伤病、摔倒、流泪,成为他成长的常态。有人说,这是苦难,但对他而言,苦难就是土壤,越是脆弱,越要扎根。
2011年的大地震,让这个16岁的少年几乎失去一切。他眼睁睁看着冰场被毁,家成废墟,和家人蜷缩在不足四平米的体育馆角落里度日。很多人劝他放弃,安心当个普通高中生。但他没有。他选择继续滑,甚至在全国奔走演出,把所得捐给灾区。那年世锦赛,他在脚伤和泪水中获得铜牌。灾民们看见了,激动落泪,因为他们从这个少年身上,看到了绝境里不灭的光。
可光的背面,总是孤独。赴加拿大训练的他,语言不通,只能对教练频频说“Yes”。动作做错了,旁人讥笑,他只能回宿舍咬牙画笔记,一点点学会。赢了前辈,收获的不是喝彩,而是谩骂与白毛巾的羞辱。那时的他明白,世界残酷得很。你弱小,就没有人相信你。唯一的办法,是用一次次超越来证明自己。
于是他逼自己接受一种几近疯狂的信条:“做不到,就做到做得到为止;做得到,就做到完美为止;做到完美,就做到无数次都能完美为止。”这听起来像苛刻的口号,但他真是这样执行的。练到吐也要练,伤到站不起来也要练。有人觉得这是执念太深,但他自己说过:“能做到的事,如果不尽全力,就没有意思。”
这一路,他的伤病多得惊人。头部缝合,脚踝韧带撕裂,甚至患上罕见疾病。2014年,他在热身时和闫涵相撞,满头鲜血,被医生劝退。他却强撑着说:“大丈夫,死ぬまで。”缠着绷带,他一次次摔倒,又一次次爬起,把一场比赛变成血与冰的共舞。那不是胜负,而是信念。
2018年平昌奥运会前,他再一次严重受伤,大家都以为他无法参赛。可当阴阳师的音乐响起,他出现在冰场,轻盈又决绝,动作如诗,眼神如剑。最终,他成为66年来唯一蝉联金牌的男子单人滑选手。普鲁申科也说:“他才是我的偶像。”那一刻,所有流言都哑口无声。
很多人喜欢他,并不是因为他赢了多少次,而是因为他展示了一种极致的姿态:弱小的人,可以强大到不可战胜。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写道:“看他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没在哪件事上拼尽全力过。在他面前,我的人生像是赝品。”这句话之所以震撼,是因为羽生结弦把“弱小”活成了“强大”的注脚。
弱小不是耻辱,而是起点。敢于承认自己不够强,才有动力逼自己变强。敢于面对脆弱,才会生出与命运对抗的勇气。羽生的故事,不是神话,而是人如何在一次次打击中淬炼意志的真实案例。
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在某个时刻感到弱小:面试被拒,创业失败,病床之上无力反抗。羽生结弦告诉我们,弱小不是终点,它是最深的底色。只有看清自己的脆弱,才能逼迫自己走出那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。
他曾说过:“弱小就意味着能变强大。能说出‘我很弱’,就意味着怀有想要变强的心情。我愿意为此一生悬命。”这不是口号,而是他每一次摔倒、每一次忍痛坚持的真实写照。
羽生结弦的人生告诉我们:好运不会平白降临,奇迹也不是天赐。所有的荣耀,背后都藏着无数次咬牙。真正的强大,不是没有弱点,而是明知自己弱小,还要全力以赴地活下去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