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混迹职场,是什么让自己更“值钱” ?35岁之前一定要懂
2025-09-16

夜色很深,地铁最后一班车呼啸而过。站台上,一个年轻人抱着电脑包,盯着前方黑漆漆的隧道发呆。他三十五岁,刚刚被通知,公司不会续签合同。他想起几个月前自己面试新人时的神气模样,再想想现在的局面,心里涌上一个问题:混迹职场,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更值钱?答案并不写在简历里,而是藏在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里。

值钱,很多人以为是技术,是努力,是多熬几个通宵。但事实往往更冷酷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有近3.9亿灵活就业人口,其中不少都是因为“被迫”离开公司才开始新的谋生方式。换句话说,很多人努力到三十五岁,却发现自己和二十五岁时没什么不同,工资没涨多少,话语权也没增加。努力没有错,但光靠埋头苦干,并不足以让你变得更值钱。

我曾见过一个案例。一个女孩应聘新媒体编辑,作品一般,但她的自我介绍却别具一格。她写道:“如果您对我提供的内容不满意,我会马上修改;如果您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犹豫,请告诉我原因,我希望争取解释的机会。”简短几句话,却让人感受到态度的真诚和渴望。这就是一个小动作:在机会面前不推托,用文字把自己“看起来”值钱。她最后被录用了。她的工资不算高,但她的成长曲线远比别人陡。

相反,也有人把好牌打烂。我曾面试一个运营岗位,对方答应入职,却在提出辞职后反手要求加薪两千。我立刻拒绝合作。不是因为钱,而是因为这种表达让他看起来廉价。价值感,并不只在能力上,更在沟通的方式里。一个人的话语,决定了别人怎么看待你。

这让我想起一句话:别人怎样对你,其实都是你教的。你在朋友圈里展示的形象,是别人了解你的第一扇窗。你在汇报时选择的语气,是老板判断你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。你在简历里用的每个字,都是你在替自己定价。很多人自以为这些只是小事,实际上,这些小事决定了别人对你值不值钱的第一印象。

有一个朋友,三十五岁之前换过四份工作,每次换工作前他都会花至少三个月调研目标公司。他面试时带着厚厚一本笔记本,上面写满了关于公司业务的思考。他说:“我不怕辛苦,但我怕选错方向。”正因如此,他每次都能拿到超出行业均值的薪酬。他的秘诀不复杂,就是懂得在关键节点让自己看起来比别人更值钱一点。

可也有人失败。一个同事在汇报时总是说:“我很忙,很多事来不及。”老板听久了,心里只剩下一个标签——低效。最终被调岗。他后来私下里对我说:“我不是没做事,只是不会说。”这就是返工的代价。努力做了,却因为沟通方式错了,看起来不值钱,结果真的变得不值钱。

所以,想让自己更值钱,可以从一些小实验做起。今天就可以试试:把你的朋友圈翻一遍,删掉那些无意义的抱怨,留下能代表你品味、态度和专业的内容。或者,给自己写一份新的自我介绍,不要写成流水账,而是写成一个能让人记住的故事。再比如,下次写简历时,把你的工作经历转化为具体成果,而不是罗列任务。把“负责运营社群”换成“管理五千人社群,半年内活跃度提升30%”。这些小动作,不会立刻改变一切,但会让你在关键时刻显得更有分量。

值钱感,还体现在你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路径。有人把升职当作唯一目标,拼命往上爬,却忘了客户才是真正的“考官”。我认识的餐饮行业自媒体人秦朝,他没走传统编辑晋升的路,而是围绕客户需求不断拓展:先写文章,再办社群,最后办商学院。他的路径看似偏离常规,却因为紧紧扣住客户需求,而一路做大。升职未必能让你更值钱,但围绕客户专业化发展,一定能。
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,就是作品。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耗在执行任务上,却没有留下能替自己说话的作品。一本书、一份方法论、一段视频、一个案例,都可能成为你的无形资产。作品比你走得更远。一个我认识的朋友,做完天猫双十一的项目后,把总结写成了一份百页PPT,这份PPT让他后来几年都能靠讲课维生。这就是作品带来的溢价。

当然,不是所有尝试都会成功。有人写了公众号,更新半年却无人问津。有人录制课程,卖不出几份。失败很正常,但只要在过程中不断调整,找到和自己契合的方式,这些试错不会白费。反而能逼你更清晰地看到:什么是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。

值钱,不是别人定义的,而是你自己设计出来的。设计,不是虚构,而是基于现实的选择和取舍。三十五岁之前,如果你还没想清楚这一点,很容易陷入被动。因为那时候,家庭责任、行业变化、身体状态都会逼迫你做出决定,而你是否值钱,决定了你能不能握有主动权。

在与一位企业家的对话中,他说:“我从不只看一个人的能力,我看他是不是知道自己在给别人传递什么信号。”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。信号,就是你值不值钱的外化。你是看起来值得托付,还是看起来不稳定;你是看起来有格局,还是看起来斤斤计较;你是看起来能带来未来,还是看起来困在当下。

资料显示,全球知名的招聘公司万宝盛华曾做过一个调研,发现雇主在招聘时,超过六成的决定来自候选人的“表现方式”,而不是硬性技能。技能是基石,但外化的方式,才是别人愿不愿意给你高价的关键。

或许这就是混迹职场最残酷也最真实的地方:你最终值多少钱,往往不是你实际值多少钱,而是你让别人相信你值多少钱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直到被淘汰才意识到这一点。庆幸的是,现在明白还不晚。

所以,不妨从今天开始,留心你的一言一行,设计你展示自己的方式,让别人看见一个更值钱的你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