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最后悔的两件事:读书时偷懒,赚钱时矫情
2025-09-16
夜晚的风吹过操场,昏黄的路灯下,几个少年还在球场上追逐。有人气喘吁吁地喊:“明天再练吧,我回去打游戏了!”另一个人却还在投篮,一次又一次。多年以后,他们再次相遇,一个在办公室里抱怨加班工资太低,一个已经开了自己的公司,日程排得满满当当。说到底,人生最后悔的两件事,往往逃不过两句:读书时偷懒,赚钱时矫情。
这话听起来残酷,却被无数事实反复印证。资料显示,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23年的就业报告里提到,高学历群体的失业率显著低于低学历群体,同龄人之间,差距从毕业那刻起就已经被写进生活。有人感叹,早知道就该好好读书,可惜时间不能倒流。可真正的遗憾是,哪怕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一次,还是有人在赚钱的阶段继续矫情,把机会推开,把手里的牌打烂。
曾经看过一档节目,一个富豪体验清洁工的生活。每天清晨五点出门,穿着湿透的衣服在街头扫地,拿着每小时25港币的薪水。住在狭窄的笼屋里,月租1350港币,工资除去生活开销几乎没剩下什么。体验结束后,他感慨:“社会在极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。”话音落下,观众席一片沉默。镜头里的画面让人窒息,弱者的困境不是因为不努力,而是因为在读书的年纪选择了偷懒,等到赚钱的年纪,又开始矫情。
但故事从来不是用来叹气的,而是用来照见自己的。一个朋友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辞掉体面的白领工作,跑去做外卖员。很多人笑他“掉价”,可三年过去,他攒下了第一笔启动资金,开了一家小餐馆。另一边,同龄人依旧在吐槽“公司不懂珍惜人才”,工资涨幅赶不上房租上涨。表面上一个高一个低,实际上结果截然不同。成年人真正的体面,不在于职位名称,而在于是否能撑起生活的重量。
所以,你会发现那些后来走出来的人,往往都做过一个小动作:逼自己学一门技能。哪怕只是学会用CAD画图,考一个电工证,或者坚持写作两三年。时代变化太快,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,你若原地站立,就会被彻底淹没。想一想,如果你每天拿出半小时练习打字速度,三个月后写作效率就能翻倍;如果你逼自己花三个月学习一个视频剪辑软件,半年后就有机会接到副业订单。看似小小的实验,却可能成为翻盘的筹码。
当然,并非每一次尝试都会成功。有人开始学编程,学了三个月发现根本坚持不下去,只好转而去考证。失败了吗?也许是返工,但返工本身就是必要的修正。重要的不是一次尝试的成败,而是你有没有继续前进的勇气。因为走过弯路的人,总能比一直停在原地的人更快找到出口。
赚钱这件事上,最容易犯的错是嫌弃。有人说自己不愿意做销售,不愿意摆摊,不愿意接低价单子,可生活却从不嫌弃你。生活只会反问:你到底愿不愿意为下一顿饭负责?记得《北京女子图鉴》里陈可在北京漂泊,差点因为没钱而陷入危险。最后,她小心翼翼地问同学:之前介绍的那份工作,我还能做吗?那一幕让人心酸,但也扎实地提醒我们:没有钱,所谓的矫情不过是自欺。
而当你真正走出去的时候,你会发现社交的重要性。并不是说你必须成为酒桌上的高手,而是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,让自己保持连接。很多人以为“自己牛了自然有人找上门”,可事实是,你若没有勇气踏出舒适区,所谓的机会只会绕过你,流向那些更愿意伸手的人。扩展社交圈,不是为了逢迎,而是为了在不确定的环境里增加确定性。
人生没有那么多“早知道”。回过头看,所有的差距都来自一个个微小的选择:有人在自习室里熬夜刷题,有人在寝室里打游戏到天亮;有人放下身段在路边发传单,有人躲在办公室里幻想一夜暴富。你要相信,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努力,终有一天会在你的生活里开花。
俞敏洪曾经说过:“成长就是一生努力、一生吃苦、一生向上的过程。”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沉重,却足够真实。因为只有读书时不偷懒,赚钱时不矫情,你才能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站稳脚跟。你会发现,读书和赚钱并不是两个阶段的事情,而是伴随一生的修行。前者让你不惑,后者让你不屈,合在一起,才让你活得不困于世、不流于俗。
所以,不要再给自己找借口了。今天就去逼自己学一样新技能,哪怕只花二十分钟;今天就去尝试一份额外的收入,哪怕只是接一单小活。你可能会失败,可能会返工,但没关系,你至少在前进。把这两个动作坚持下去,你会在三个月后感谢那个愿意折腾的自己。
如果有一天,你回望这一生,能少说一句“早知道”,那便值了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