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我们越长大,越觉得时间过得快?
2025-09-16
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,落在书桌上,像是时间的影子悄悄挪动。手机屏幕弹出提示:今天已经是九月中旬。你愣了一下,心里冒出一个熟悉的感叹——怎么又这么快?不知不觉,夏天走了,秋天来了。越长大,越觉得时间像漏斗里的沙子,抓不住,留不下。可小时候,却常常盼望着快点长大,嫌一天怎么这么长。究竟是什么,让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发生了翻转?

如果你仔细回忆,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。小时候,放寒暑假是一种极漫长的体验。等过年,更是像走了好几个世纪。而现在,节日一眨眼就过去,假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。心理学研究里有一个叫“假期悖论”的现象:当你正在旅行时,觉得时间飞快;但过后回忆,却仿佛度过了很长一段时光。这说明,我们对时间的感受,和所经历的“新鲜信息量”紧密相关。资料显示,英国心理学家哈蒙德在实验中发现,如果大脑处理的信息越多,这段时间事后回忆起来就会变得更长;反之,信息少则显得短暂。

那天,一个朋友和我聊起工作,他说:“每天都一样,早上地铁,晚上加班,好几年一回头,好像没发生过什么大事。”他看起来心事重重,却又笑了笑:“可能我已经把一年过成了三百六十五个复制粘贴的日子吧。”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。表面上我们都在“生活”,实际上只是“重复”。重复让时间消失,新鲜让时间变长。

为什么小时候时间慢?因为一切都是第一次。第一次学写字,第一次养小动物,第一次独自走夜路,大脑像录影机一样忙碌地存储画面。而长大后,生活的模式越来越固化,工作和家庭像轨道,把人推向单调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斯做过“线段实验”,让人们猜测画短线和长线所用的时间,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长线用了更久。原因很简单:大脑以为“内容越多,时间越长”。这其实也是我们感受年岁飞快的本质答案——成年后的内容过于同质化,大脑没有什么需要单独标记的记忆,于是时间成了“压缩文件”。

这并非个例,在职场中尤为明显。麦肯锡2021年的一份报告指出,中国白领人群平均每天用于重复性事务的时间超过40%。如果这种比例持续多年,时间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被“吞噬”。反差在这里显得格外刺眼:有人回忆起2022年,说“好快啊”,但也有人说“那年我跳伞、转行、结婚、写了本书,感觉过了很久”。同样一年,不同密度,感受迥异。

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,把时间“拉长”?有个朋友尝试过一个小实验。他给自己规定,每个月必须完成一件“第一次”:第一次去陌生的城市,第一次尝试演讲,第一次独自爬山。结果一年后,他惊讶地发现,这一年在记忆中变得特别厚重。原来,增加新鲜事物,就是让大脑留下更多“锚点”,从而让时间变慢。这个方法简单,你今天就能做。哪怕只是换一条不同的上班路线,尝试一家没吃过的小餐馆,也能在你的大脑里种下一颗新的记忆点。

当然,实验并不总是成功。另一位同事为了让生活更有变化,报名了吉他课,坚持了一个月就放弃了。她有些沮丧:“是不是我太没毅力了?”但当我们聊到那段经历时,她却能清楚地记得每一次练琴的细节。失败了吗?未必。哪怕最终没学会,也让那一段时间变得厚实,不再模糊。返工是正常的,重要的是敢于尝试。就像旅行中迷路,你可能绕了远路,但也因此多看了几处风景。

在与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中,他说:“成年人真正的困境,不是没时间,而是没有新鲜感。”他的话让我想到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点:时间不是钟表的刻度,而是意识流动的厚度。我们在重复中消耗生命,却在新奇中延长生命。这个解释,也许就是成年人感叹“时间飞快”的背后逻辑。

有人问,那是不是意味着要不停追求刺激?答案并不是。关键在于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增加“标志性时刻”。比如努力学习一门新技能,比如为家人制造仪式感,比如完成一件长期积累的成果。这些都会在记忆里刻下深痕。心理学家哈蒙德还提到,标志性回忆有“鹤立鸡群效应”,能把整段时光拉长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在一年里完成了一场马拉松,那这一年在记忆中会被撑得更长。

想想看,我们是否也可以做点小动作。比如今天就去写下一份“今年要尝试的三件新鲜事”,或者今晚给家人准备一个小小的惊喜。别小看这些,它们都可能成为未来你记忆里的亮点。人生的厚度,往往就是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刻撑起来的。

不久前,看到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:“有的人三十岁就死了,八十岁才埋葬。”这不是夸张,而是提醒。真正的衰老,不是身体的迟缓,而是记忆里不再有新的内容。小时候的一年像一个厚厚的相册,长大后的一年却像一张单薄的复印纸。要想让时间慢下来,我们需要重新学会“制造相册”,而不是一味重复复制。

正如作家许渊冲所说:“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,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。”当我们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时,其实是在提醒自己:是不是该停下脚步,做些不同的事,让未来多几个值得记住的片段。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,留下无限的厚度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