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022年,最好的生活状态
2025-09-16

深夜,窗外的风一阵阵刮过,带着些刺骨的凉意。我翻看着朋友圈,刷到一条状态:一个朋友写道,“这一年,过得真是太难了。” 后面只跟了一个叹号,连配图都省了。奇怪的是,正是那种干脆的空白,让我突然停住了手指。很多人都在笑着迎接新年,但在笑声背后,谁又没曾暗暗问过自己一句:新的一年,生活会变好吗?

这一问,问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过去两年,我们走过疫情的阴影,经历封控、裁员、健康焦虑,见过近在眼前的生离死别。我们习惯了戴口罩出门,也习惯了看着未读邮件里堆满“调整”“优化”这样的冷冰冰词汇。有人在夜里失眠,有人在白天咬牙强撑,更多的人在沉默里慢慢把痛感磨平。可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更清楚,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守住的生活状态。

有人说,最好的生活,是拥有快乐的能力。听上去很简单,但其实并不容易。成年人常常笑得不够真心,哭得也不够彻底,仿佛把情绪都丢在了无尽的待办事项里。心理学家巴巴拉·弗雷德里克森的研究曾指出,积极情绪不仅让人感觉良好,更能提升免疫力,帮助人应对压力。换句话说,你偶尔停下来晒晒太阳,泡一杯热茶,看一本书,都不是浪费,而是养护生活最基本的能量。这是第一个小实验:不妨今天就在日程里空出二十分钟,只做让自己发自内心微笑的小事。你会发现,生活并非全是负累。

而真正能让人走远的,是自律。一个朋友曾试过每天早起跑步,坚持到第三天放弃,第四天又被我们拉出来继续,反复失败又重来。后来他笑说:“我不是自律,我是返工。” 可正是这种一次次返工,慢慢让他跑下了十公里。自律不是完美的执行,而是不断拉回正轨的勇气。《少有人走的路》里那句老话说得没错:缺了自律,任何问题都解不开。你要让生活有方向,就要靠一点点重复的小动作,慢慢堆叠。

有人会说,光自律还不够。是的,还需要感恩。因为当生活一次次把人推向悬崖时,真正能拉你一把的,往往是身边最不起眼的温情。疫情最严重的那一年,我认识的一位快递小哥,每天穿着雨衣送货。有人问他累不累,他愣了愣,说:“挺累的,但有人会在收货的时候笑着说谢谢,那就够了。” 感恩的心态,不是矫饰,而是一种存活下来的方式。安东尼在《积极心理学》里提到,感恩能显著提升人的幸福感,降低焦虑水平。这就是外部证据,它提醒我们,越是艰难的年岁,越要心怀感激。

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,是习惯抱怨。你有没有发现,当我们开口诉苦,往往换来的是短暂的共鸣,但问题从未因此变小。一个朋友在公司连遭三次批评,他每天和我聊起都是同一句:“我真不想干了。” 可真正的转机,是当他决定把抱怨的力气换成学习的劲头,考下了行业证书。半年后,他跳槽到更合适的平台,才明白:抱怨只是把自己困住,而积极的行动才是出口。

当然,还有一件永远绕不开的事——健康。三年的疫情让我们看清,人可以失去金钱、失去机会,但一旦失去健康,就什么都没有了。2021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八成以上。我们以为身体可以透支,其实是在一点点挖掉未来的路。你要明白,早睡不是鸡汤,是护命;锻炼不是爱好,是责任。生命的分寸感,就藏在每一次不熬夜、不暴饮暴食的决定里。

而随着成长,我们也要学会减少依赖。过去我们习惯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,父母、伴侣、朋友,可现实是,每个人都背着自己的担子,没有谁能无限回应你的渴望。学会独立,才是成长的本质。我曾劝一位学生试着一个人旅行,哪怕只是去隔壁城市。他一开始不安,迷路时差点慌哭出来,可回来后跟我说:“原来我也能照顾好自己。” 这是一个小动作,也是人生的演练。你会发现,依赖减少时,你反而更强大。

在经历复杂的世界之后,很多人会渴望回到简单。简单不是逃避,而是去掉不必要的杂音。不要无谓的社交,不要过度的欲望,不要被过去的情绪反复绑架。简单是一种主动选择,把有限的时间和心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。作家林清玄说过:“人生不过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。” 那么,最好的路径,就是用最简单的心,去走复杂的路。

最后,最重要的一点,是热爱当下,期待未来。有人说过:“我与旧事归于尽,今年依旧迎花开。” 生活不会因为我们准备好了才温柔,它永远在自己的节奏里前行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在热爱的方向上不停奔跑。去爱值得爱的人,去交让你快乐的朋友,去做让自己不后悔的事。未来不是遥不可及,而是在每一个当下被热爱浇灌出来的。

回望这一年,我们或许都曾痛过、累过、失望过,可这一切都会沉淀成经验,成为下一个起点。2022年,最好的生活状态,不是远离痛苦,而是在痛苦之上仍能看见光。不是没有挫折,而是在挫折之后,仍能昂首向前。

愿我们都能笑着迎接每一个清晨,带着热爱走过每一个白昼,安心入睡在每一个夜晚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