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同志如何走出舒适圈?
2025-09-16
夜里两点,我在台灯下翻《日出江花》,看到江同志钻进锅炉的那一幕,整个人都清醒了。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,本可以把“不懂”“不该我负责”挂在嘴边,但他偏偏把外衣一脱,钻进炉膛查原因。你说,舒适圈到底是什么?是拒绝伸手的那一瞬间,是退缩的一句借口,也是失去机会的开始。
走出舒适圈,其实没有多么玄乎。它从来不是跨越千山万水,而是往前走一步。修马达、修锅炉,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,就是最初的试炼场。资料显示,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·耶基斯在1908年提出“耶基斯–多德森法则”,人的表现最优来自适度压力。如果始终在舒适区低压运行,潜能永远被闲置。江同志在1947年的选择,就是把“不舒适”转化成了成长。
他不仅把“修理工”的本事练到极致,还把自己的位置拉高到全局。爱折腾自己,是他职业生涯真正的起点。想象一下,一个二十四岁的副厂长,本可以安稳守住岗位,但他却琢磨起做冰淇淋,还一手策划品牌、媒体、渠道。那个夏天,光明牌的花车在上海街头巡游,棒冰销售队伍走街串巷。一个副厂长,却像广告公司的灵魂人物。这就是跳出舒适圈的另一种形态,不是别人逼你,而是你自己先逼自己。
说实话,这里也有试错的代价。不是所有点子都能立刻成功,江同志也不是每一招都百发百中。但关键在于,他愿意折腾,愿意让自己“不舒服”。如果那时他只想着稳稳当当守着蛋粉蛋白的生产线,光明牌可能就不会出现。我们常说要走出舒适圈,却忘了,这个动作本身就是“不适”的同义词。没有刺痛,没有挫败,哪来的成长。
很多人怕难题,怕被质问。可在成年世界里,真正的场合往往就是一场“难题秀”。那些资本家在饭桌上故意挑衅,说国企挤压市场。换个人,也许就沉默、躲避,甚至被气势压垮。但江同志迎上去,说:“我们是在为国家争光。”理直气壮,底气从哪里来?不是天生会说,而是敢迎难而上。那些让人不舒适的难题,都是成功的垫脚石。
你或许会问,这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?其实很有关系。走出舒适圈,从来不是历史人物的专利。今天你完全可以做一个小动作,比如把每天的十分钟,花在一个你不会的技能上——哪怕只是打开PPT软件研究一个新功能,哪怕只是第一次尝试当众表达。小到修理马达,大到创建品牌,逻辑都一样:敢不敢把自己放进“不熟悉”的炉膛里。
我曾见过一位年轻同事,她胆子很小,每次开会都紧张到发抖。有一次,她逼自己报名主持年会。那天她在台上磕磕绊绊,中间甚至忘词,全场尴尬。但她没逃,她硬着头皮完成了。后来她跟我说,那一晚是她职业生涯的拐点。失败了吗?算是。但返工、修正,才是走出舒适圈的必经路。就像健身时的肌肉酸痛,不是伤害,而是重塑。
很多人把舒适圈当成“避风港”,以为呆得越久越安全。可研究显示,长期停留在舒适区的人,幸福感并不会持续提升,反而因为缺乏挑战而更容易陷入倦怠。社会学家巴里·施瓦茨在研究“选择与幸福”时就发现,稳定过头反而带来无意义感。也就是说,舒适圈其实是个“温水”,不走出来,你迟早被煮熟。
江同志的故事,归根结底不过三句话。只要往前走一步,就是跳脱舒适圈。跑得快的人,都爱折腾自己。让人不舒适的难题,都是成功的垫脚石。听起来简单,却需要一次次真实的动作去印证。你今天可以试一试,哪怕只是把“不会”的话换成“我来试试”,你就已经往前走了一步。别等到错过机会才后悔,别总想着进入舒适圈,真正的价值在于不断突破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