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冯唐:能成大事的人,都有这5个特质,你占几个?
2025-09-16

凌晨两点,医院走廊的灯还亮着,一个年轻的中层干部正伏在办公室的桌上写方案。他白天已经跑了十几个科室,晚上还得整理预算。有人劝他早点回家,他抬起头笑了一下,说:“事情不落地,我怎么睡得着?”这不是逞强,而是一种能成事的气质。冯唐说,能成大事的人,往往有五个特质。不笨、不怕死、不汲汲名利、不惜力、不贪财。这五个词看似寻常,落在具体的人和事上,却是一道道关口。能跨过去的人,终究走得更远。

不笨,不是聪明过人,而是有条理、少大言、多落实。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,领导让你研究一个市场机会,有人拖了两周还在说要再收集数据;而另一个人两天就整理了已有的信息,做出初步结论,并附上了风险点。后者未必完美,但赢得了信任。资料显示,普华永道在2020年的报告中提到,超过七成的高绩效团队成员,都具备“结构化思维和快速落地”的习惯。这种“不笨”,不是智商,而是态度。那天,我遇见一个年轻同事,他看上去很紧张,却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我没有全部答案,但我能先给您一个方向。”就是这种踏实,构成了领导敢托付的底气。

不怕死,在今天意味着不怕错。曾国藩打仗要真刀真枪,如今职场拼的是试错与突破。我认识一个朋友,在一家央企当中层。集团要收购一家地方企业,风险很大,没人愿意去,怕担责任。他站出来说:“我去吧。”结果不仅项目成了,他也因为这个机会被重用。表面上是冒险,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判断力有信心。麦肯锡在2019年的研究显示,具有“试错精神”的团队,平均创新产出比保守团队高出60%。这不是运气,而是一种敢于跳出舒适区的勇气。反过来,那些习惯躲事的人,看似安全,实际上失去了成长的窗口。

不汲汲名利,考验的是定力。冯唐写《北京三部曲》,从第一部到第三部用了十年时间。别人早早想着出书赚钱,他却一边做医生,一边慢慢打磨。二十多年过去,那套书成了影视改编的热门文本。耐得住慢,就是一种力量。社会上很多人急功近利,总想着为什么我还没升职,为什么奖金没到手。可真相是,浮躁只会让你走弯路。正如老话说的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我有个同事,做项目总想着立功,结果经常忽略细节,反而被客户挑错。后来他沉下心,不再算眼前的得失,反而成了客户最信任的项目经理。这就是不汲汲名利的价值。

不惜力,是成事的常态。嘴上说十句,不如动手干一件。我见过太多人,会议上发言滔滔不绝,纸上写得漂亮,真正干起来却推三阻四。相比之下,那些默默加班、埋头把方案落到表格和执行的人,往往更快脱颖而出。数据显示,德勤在2022年的调研中提到,企业内部评估干部时,“执行力和抗压能力”是被提及最多的两项指标,超过了“战略思维”。这说明,不惜力,不是傻干,而是在关键节点把责任扛起来。那天,一位项目经理腰疼得直不起来,却坚持在客户现场调试到凌晨三点。他最后说了一句:“疼可以忍,丢了项目就完了。”这就是不惜力的态度。

不贪财,是底线。中层干部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,不在于没有能力,而在于离钱太近。采购、合同、供应链,都是诱惑。一个投资人朋友曾对我说:“聪明人多,走捷径的人也多,但能长期赢的,是守住‘不谋私’的人。”这句话听上去朴素,却极有分量。历史上多少干部,不是因为不懂事,而是因为一时贪念,把自己送上深渊。表面是多了一点好处,实际上是毁掉了一生的格局。真正成大事的人,眼光放在长远,不会被蝇头小利绑住手脚。

这五个特质,并不是与生俱来,而是通过磨练和选择一步步建立的。它们也是一道道现实的考题。有人半途放弃,有人一路坚持。职场里,我们常常抱怨环境不好,机会不多,但往往忽略了,成事不是等来的,而是靠这些特质熬出来、干出来、守出来的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