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爆全网的“流调中最辛苦的人”,短短18天辗转20多处打工:若不是生活所迫,谁又愿以命相搏?
2025-09-16
夜里一点,北京朝阳的风冷得割脸。小巷里昏黄的灯下,一个中年男人蹲在地上喘着粗气,肩膀上刚卸下的沙袋还残留着灰尘。他手边是一瓶没喝完的矿泉水,冰得像刚从冰窖里拿出来。他叫岳某,四十多岁,十八天辗转二十多个工地,扛沙袋、搬水泥、清建筑垃圾。有人说,他是“流调中最辛苦的人”。可若不是生活所迫,谁会拿命去拼?
他原本在威海出海打鱼,一年能挣五万。风里雨里熬得过,可没想到命运的风浪更狠。2020年,儿子走失,他一路从山东到河南,从河北到天津,再到北京,一边找人一边打零工。家里父亲瘫痪在床,母亲刚摔断胳膊,妻子带着小儿子守着那点微薄的收入。对他来说,打工不是选择,是必须。那天面对记者,他抿了抿嘴,只说了一句:“我不偷不抢,靠力气吃饭,挣了钱找孩子,哪怕把命搭进去,也得把孩子找回来。”
这句话让无数网友落泪。很多时候,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生活的不易,可总有人过得比我们想象的更艰难。碎银几两,能解世间慌张,却也逼得太多人日夜奔命。有人住在高楼,有人漂在洪流,有人咬牙在凌晨扛沙袋。撕开生活的外衣,你会发现,日子揉碎了,全是悲凉。
厄运总是追着苦命人。去年天津铁路桥塌事故,八名工人殒命。年龄最大的五十八岁,最小的也五十多。别人这个年纪早已颐养天年,他们却还在寒风里干着粗重的活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贫穷。事故一来,家破人亡,顶梁柱倒下,整个家就垮了。那一刻你才会明白,命运最残忍的地方,不是它挑中了谁,而是它总把最重的担子压在最弱的肩膀上。
有时候,不需要灾难,平淡本身就能磨掉人的锐气。记得去年网上疯传的一段监控,一个工人站在高炉口,犹豫良久,取下帽子,纵身一跃,消失在火光里。有人说,他之前反映过压力太大,已经撑不住了。十五秒的视频,看得人心里发凉。我们常常只看到别人冒出来的烟,却看不到他们心里的火。那火可能是重病掏空家底,可能是失业丢掉体面,也可能是债务压得透不过气。人心崩塌,不需要轰鸣巨响,只是一瞬间。
2021年,B站主播墨茶倒在大凉山的冬天。他年仅二十三岁,父母早年为躲债离开,奶奶重病,自己辍学外出打工。为了省钱,他一天靠几块钱的方便面活着,连药都要掰成一片片来吃。最后因病无力维持,孤独离世。有人惊讶:这个时代还有人会饿死吗?可这就是事实。生活残酷到极点时,不留情面。
资料显示,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21年的一项调查里,超过七成青年表示自己迷茫,最大困境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。这种迷茫背后,是现实和理想的反差:努力不一定有结果,拼尽全力也未必能过好普通的一生。南宋词人辛弃疾写过,“叹人生,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”千年过去,这句话依然刺耳。
我们该怎么办?是认命,还是抗争?有人选择苟且,觉得“活着就行”;有人选择用命换钱,哪怕是最危险的活也咬牙干下去;也有人在无数次失败后,逼自己返工,哪怕一点点修正也要坚持下去。难事不一定会带来奇迹,但至少能让人不被平淡耗尽。
或许今天,你可以试一个小动作。拿出一张纸,写下最近让你觉得最难的事,不管是找工作、还债,还是坚持健身。然后给它定一个最小目标,比如坚持七天,每天推进一点,不求完美,只求完成。七天之后,你会发现,难事没那么吓人,它只是需要被拆开。
这并非空话。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的“棉花糖实验”已经证明,能忍住诱惑、愿意面对困难的人,未来往往更有成就。孩子们不是天生能忍,他们通过小动作——比如转头不看糖、唱歌分散注意力——来坚持。成人也一样,难事无法回避,但可以用办法去对抗。
生活不是公平的棋局。有人天生拥有起跑线,有人却连赛道都没有。但正如金一南说过:“做难事必有所得。”哪怕失败,哪怕返工,哪怕被逼上绝路,也能在反复试探里,逼出真正的潜力。
我们没法选择命运,却能选择姿态。是被平淡磨光,还是在风浪里逼出锋芒。电影《小偷家族》里有句话:“烟火未曾照耀的地方,也有仰望着的笑脸。”生活沉重如此,仰望本身,就是美丽。
愿你大步向前,穿越狂风骤雨,洗去一身灰尘。哪怕只是平凡的一生,也能熠熠生辉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