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8岁已死,80岁才埋: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的是成长型思维
2025-09-16

在一个小镇的公车站,早晨六点,天还没亮透。一个中年男人,捧着保温杯,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。他穿的夹克已经磨损,左边的口袋还破了个小口子。有人问他,最近过得怎么样?他笑了笑,说一句:“差不多,就这样吧。”这句话轻得像尘土,却像一记闷棍,拍在耳边。你能听出来,这不是抱怨,而是一种认命。仿佛他的人生早在二十八岁那年就停下了,只是身体还在机械地活到八十。

我们常见这样的人,年轻时眼睛里有光,计划着未来,谈梦想谈机遇,哪怕没钱也敢赌一把。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他们的字典里只剩下“稳定”“差不多”“算了”。他们仍在呼吸,却已经不再生长。更准确地说,是被固定型思维困住了。

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区别,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Carol Dweck早就点破:固定型思维的人,把人生看作一场已经写好的剧本,能做的只是走到哪算哪;成长型思维的人,则相信只要尝试,就可能改写结果。前者28岁已死,后者到八十岁依旧活得鲜活。

公车站的男人,并不是没有机会。他年轻时也有过创业的冲动,甚至朋友还拉他一起去深圳。但他摇摇头:“万一失败呢?算了,我就在这里安稳过吧。”朋友那时只说了一句:“不试,怎么知道会不会行?”十年后,朋友开了厂子,哪怕中间经历过金融危机、裁员、债务压力,但一步步熬过来,日子越过越开阔。而他,依旧每天在这个小镇上下班,抱着同样的保温杯,喝着同样的淡茶。

这就是两种思维的分野。成长型思维的人,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怕,而是他们总会逼自己迈出那一步。他们心里清楚,哪怕失败,也是经验,也是积累。固定型思维的人,则困在“怕丢脸”“怕麻烦”“怕风险”的网里,结果是一步也挪不动。

我曾试着和一位同事做一个小实验。我们设定了一个微小的目标:每周学一项新技能,不限大小,可以是学会用一款新的Excel函数,也可以是去尝试写一篇公众号文章。开始的时候,他也兴致勃勃,可第二周就打退堂鼓,说:“我不擅长写,写了别人笑话怎么办?”我劝他:“写完不一定要发出去啊,你先写,就当给自己看。”结果他还是停下了。相反,我坚持了下来,哪怕写得笨拙,也硬着头皮交上去。半年后,我能明显感到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,而他依旧停在原地。小小的实验,其实已经能说明问题:成长型思维靠的是习惯的积累,而固定型思维输在第一道门槛。

成长型思维并不是玄学,它有现实的支撑。美国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在2019年的一份调研中指出,那些有意识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公司,员工的创新率比对照组高47%,离职率低30%。换句话说,哪怕是在职场里,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,也能直接折算成收入与机会。

当然,培养成长型思维,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。我自己就经历过一次失败的返工。那时我决定尝试视频号,投入不少时间拍摄、剪辑。第一条视频发出去,播放量只有不到五十,评论区甚至有人冷嘲热讽。那一夜,我差点想删号。但第二天醒来,我逼自己复盘,哪里出了问题?是标题不行,还是选题没打中?于是我找了十个热门视频,逐帧分析。第三周,我的播放量破了一千。那个瞬间我才真正体会到,成长型思维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不断逼自己“试—错—再试”的过程。

有人说,成长型思维听上去简单,做起来很难。难就难在它挑战了人的舒适区。固定型思维的人害怕出丑,就像一个孩子不敢在人前摔倒,于是宁可不学骑车。可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告诉自己:“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试试呗。”哪怕摔了,也能笑着爬起来。

更深一层的差别在于对待失败的态度。固定型思维的人,总是急着找借口,把责任推给外部环境:“领导偏心”“运气不好”“大环境差”。但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先看自己:“是不是准备不足?是不是方法用错?”责任感不同,结果自然也不同。正如周国平说过的一句话:“多数人的矫情,是平庸,却偏要冒充独特。”

一个朋友曾在公司里遭遇过不公。他的项目被上级截胡,心里憋屈。换做过去的他,可能要抱怨很久。但那次,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:静下心来复盘,把项目拆解,总结成一份详细的方案。后来,公司内部开会,他把这份方案拿出来展示,获得了比项目本身更大的认可。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纠缠,他笑笑说:“没必要跟烂人浪费时间,我更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成长。”

成长型思维,归根结底,就是不断把注意力从外部拉回到自己身上。不被过往束缚,不被情绪绑架,只专注在能改进、能前进的那部分。马斯克被驱逐出公司时,没有沉溺在愤怒里,而是继续寻找新的目标。孙宏斌出狱后,第一件事不是报复,而是拉投资重新开始。这种遗忘的能力,本质上也是成长型思维的一种体现。

真正决定人生走向的,不是学历,不是出身,不是你二十几岁时多么努力,而是你是否能在一次次挫败里,逼自己再向前一步。那些二十八岁就“死去”的人,本质上是停止了生长;而活到八十依旧热烈的人,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始终把自己当作可以迭代的版本。

所以,如果你此刻觉得困顿,不妨试一试一个小动作。给自己定一个极小的目标,比如今天写下三条新想法,明天学会一个陌生功能键。别管成效多大,先去做。就像视频里的麦克说过的那句话:“我总算试过了,起码我试过了。”

人生最怕的,不是失败,而是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。哪怕摔倒了,也要告诉自己:“闲着也是闲着,管他的,试试呗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