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就收脑白金”创作者离世,再读他的微博,我学到7点他留下的宝贵经验
2025-09-16
深夜,微博上还亮着那几行字。字不多,却锋利,像一把小刀直戳人心。写下这些字的人,已经走了。叶茂中,广告狂人,营销策划第一人,五十四岁,定格在上海的那个一月。消息传出那天,朋友圈刷屏。有人转发他最经典的广告语,有人回忆他曾经拍案叫绝的提案,还有人静静写下四个字:一代人谢幕。
你大概很难想象,一个人能让几代中国人同时在脑海里冒出旋律——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就收脑白金”。广告语短促,像口头禅,却带着魔性。几十年过去,你依旧能在大街小巷听见有人哼出这句。有人笑,这不过是洗脑;但仔细想,那些响彻耳边的词句,背后都是叶茂中对人心冲突的精准拿捏。
他自己说过,营销的本质,就是冲突。人们的欲望与理性的对撞,需求和供给的对立,理想和现实的拉扯,所有的需求都从冲突里生长出来。就像一个普通人买包,几十块钱能装东西,可为什么偏偏要买几万的?那不是为了装,而是为了心安、为了炫耀、为了“想要”。需要与想要之间,便是冲突。叶茂中用一生的广告,把这种冲突包装成一句句“人话”,让人既无法拒绝,又忍不住跟着重复。
很多人误以为他天马行空,其实他最擅长的恰恰是洞察。洞察不是看见别人做了什么,而是看清别人为什么要那样做。他常说,营销不是“我想说”,而是“你想听”。“劲酒虽好,可不要贪杯哦”,看似轻描淡写,却精准击中中国人“既要喝酒,又怕喝伤”的心理缝隙。那是一种善意的提醒,更是一种劝诱。
这也是他留给后人第一点经验:所有的传播,都要从冲突里去寻找答案。没有冲突,就没有需求。
第二点,是他说过的“诉求比诉说更重要”。企业总喜欢自说自话,把自己想表达的堆给消费者。但消费者根本不在乎你是谁,他只在乎你能不能解决他的冲突。买脑白金,不是为了支持你企业,而是为了让送礼不尴尬。广告一句话就解决了一个时代的社交冲突,这才是真正的妙手。
第三点,是“劝诱要有边界”。劝,是逻辑上的拉力;诱,是欲望上的推力。但劝诱不能滑向黑暗,必须以真善美为底色。他曾经反复强调,品牌要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,得和人性最善的部分产生共鸣。否则,你赢得了一时的注意,却输掉了长期的信任。
他也有过试错。有人记得,有些广告因为过于直白,被批评低俗。他没有避讳,坦言“走偏了”,下一次就会修正。他明白,广告是试验场,失败不是终点,返工才是常态。这是他第四点经验:营销不是一锤子买卖,而是不断试错与修正。就像生活里的任何选择,允许失败,允许返工,才可能逼近正确。
第五点,是他强调的“重复”。广告不是说一次就能进心智,而是要一次次、年复一年地重复。重复同一个冲突,重复同一句人话,直到成为消费者的惯性反应。脑白金靠的不是花哨,而是持久的念叨。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,人的消费决策有九成来自习惯。叶茂中不过是把习惯化的记忆做到了极致。
第六点,是他敢于树敌。他认为,树敌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树敌的背后,是真正找到冲突所在。百事对可口,汉堡王对麦当劳,都靠树敌制造了话题。叶茂中说过,真正的敌人未必是对手,可能是消费者的旧习惯,也可能是企业自己的旧我。敢于否定过去,敢于反其道而行,才有机会重构赛道。
第七点,也是最核心的一点,他用一生在证明:伟大的产品,必须解决伟大的冲突。一个广告再好看,如果解决不了冲突,只能昙花一现。一个品牌再强大,如果不回应消费者内心的矛盾,也会慢慢消亡。冲突,是刀口,也是出路。
翻看他留下的微博,你会发现,这些道理并不复杂,甚至有点朴素。可他偏偏把这些朴素,落在了千千万万人的日常里。那些词句简短到极致,却让人过耳不忘。这就是高手的本事,把复杂的问题,化为最简单的表达。
回到生活,我们其实也能从他的方法里学到小动作。比如,当你准备推销自己的想法,不妨先问一句:对方的冲突是什么?我解决了没有?再比如,当你犹豫一件事要不要坚持,就想想:如果我能重复十次,会不会在别人心里留下烙印?这些都是可以当天试一试的小实验。
遗憾的是,这样一个敢于直面冲突的人,没能继续活下去。他五十四岁,太年轻,留下的,是未竟的理论,是那些还在被念叨的广告语,是朋友圈一夜间刷屏的唏嘘。
也许,有人会说,他不过是个广告人,能有多大意义?可当你仔细想,他做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事——把人性里看不见的冲突,用语言摆到台面上,再用创意给出解法。这是对人性深处的洞察,也是对社会运行的一种推动。
他曾经说过一句话:思想有多远,我们就能走多远。如今,这句话成了注脚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