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经常感到空虚,怎么办?
2025-09-16

深夜的地铁,车厢里挤满了人。有人盯着手机刷短视频,笑容一闪即逝;有人背着电脑包,眼神空洞地盯着车窗外的黑暗。表面热闹,内心荒凉。那种感觉你一定熟悉:笑过之后突然沉默,忙碌之后突然空白,仿佛心里被掏空。空虚,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降临。

很多人以为空虚是失败者的专属,其实不然。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交上试卷的一刻会突然怀疑意义何在;职场打拼的人在升职宴上会冒出一丝茫然;在家带娃的妈妈在孩子上学后会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只剩下空白。空虚并不挑人,它更像一场阴影,笼罩在现代人随时可能停下的瞬间。

资料显示,美国心理学家拉尔夫·格林森在上世纪就曾提出:当人们把某些愿望压抑下去时,意识会忘记,但潜意识不会放过你。那种“想要却不敢承认”的部分,会在深夜袭来,化作一片空白,让人觉得什么都没意义。换句话说,空虚并非缺东西,而是“得不到获得感”。

获得感,这三个字是关键。它意味着你做过的事能不能留下痕迹,能不能让自己在回顾时点点头,说一句:值得。问题是,很多人忙了一天,却不知道自己忙了什么。碎片化的娱乐、不断的会议、机械的应酬,都在消耗,却没有沉淀。日子像沙子从指缝滑落,空虚感也就随之而来。

有人做过一个小实验:每天晚上写下今天自己做的三件事,哪怕是再小的,比如给植物浇水、给朋友发了一句关心。坚持一个月后,他们惊讶地发现,生活并不是空白,而是自己没有学会看见。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,你今天就可以试试。也许当你写下第三条时,会突然觉得:原来我并没有虚度。

不过,并不是所有方法一试就灵。有个朋友曾经设定了宏伟计划:每天写2000字,坚持一年出一本书。他兴奋地开始了,却在第七天彻底崩溃。他说:“我每天都写,但写完的东西我自己都不想看。”这就是典型的返工。空虚并不是因为没有目标,而是目标与自己无关。别人眼中的成就感,不一定能换来你的获得感。失败没什么可怕,返工反而是重新校准的一次机会。

外部证据也能提醒我们不要掉进幻觉。2013年,柏林大学的心理学者研究发现,人们在社交平台上获得点赞时,大脑的伏隔核会被激活,短暂地产生快感。可问题是,这种快感像烟花,转瞬即逝。点赞的数字越多,心里的空虚也可能越快回到原点。社交的虚拟认同,只能填补一瞬,无法支撑一生。

真正能抵御空虚的,是自洽和被需要。自洽,意味着你的欲望和能力平衡,不再把自己推到过高的预期里。有人总结过一个公式:自洽力等于能力除以欲望。如果欲望远大于能力,痛苦必然发生。缩小欲望或提升能力,都是让生活重新顺畅的路径。被需要,则意味着你在别人心中有独特的位置。当你能为某个人、某个群体提供价值,空虚感自然会减弱。因为你知道,你存在的意义被看见了。

你也许会问,那如何找到自己的突破口?有一个小动作值得尝试。找一个安静的角落,写下最近让你感到空虚的三个瞬间。然后追问自己:是因为孤独?是因为目标和内心不符?还是因为压抑了某个真实的愿望?这个追问的过程,就是自我觉察。心理学家德鲁克在自传《旁观者》里说过,真正的洞察来自于跳出来看自己。你愿意拿起笔,就已经迈出了走出空虚的第一步。

当然,也有失败的时刻。有人试着参加社交活动,以为能找到归属感,结果只觉得尴尬;有人养宠物,希望得到陪伴,却发现自己连照顾一条狗的精力都没有。失败的背后不是无望,而是提醒你:方法要与自己的节奏相匹配。外向的人可能需要人群,内向的人可能需要书桌,路径不同,但都可以走向丰盈。

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:“如果一切背后都是空虚,那生命除了绝望还有什么?”但他没有停在绝望,而是指出答案在“选择”。选择发展,还是选择内观?发展是去创造新的意义,去行动,让自己在故事里前进。内观是去接受自己的有限,去承认空虚的存在,然后用陪伴和爱一点点填满。二者并不冲突,反而是两条并行的路径。

我见过一个72岁的老人,她年轻时是一名普通教师,退休后丈夫离世,本以为空虚会彻底吞没她。可她做了一个决定:把自己会的数学带去非洲,教给女孩们。后来她没去成,因为担心会抢走当地老师的饭碗。于是她返工了,选择回国筹款,为非洲建女子学校。十年间,她筹到25万美元,建成一所真正的学校。她说:“我不是魔术师,但我的人生看起来像魔术。”空虚没有消失,而是被转化成传承。

你有没有发现,真正消解空虚的方法,不是去填补,而是去创造。哪怕是今天花十分钟练字,哪怕是明天给父母打一通电话,哪怕是下周报一个舞蹈班,空虚就会被一点点推开。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:“一切有理性的动物都会有无聊或空虚的时刻。”但正是这种空虚,才提醒我们,生活需要创造。

所以,当你再次在深夜的地铁里感到荒凉,不妨对自己轻声说一句:我不是空心人,我只是还没找到点亮自己的那件事。去做一个小动作吧,不论是写日记还是学煮一碗面,它们可能微不足道,但能让你真切感到——我在这里,我有回应。那一刻,空虚会退后一步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