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命做多自己:7个让你变优秀的小建议
2025-09-16
除夕夜,广州火车站的候车大厅,人潮涌动。一个年轻人挤在角落,背着鼓鼓囊囊的行李包,手里攥着一张发黄的纸条,上面写着他在2022年的目标:学会英语口语、升职加薪、瘦十斤、读二十本书。他盯着那张纸,苦笑了一下,又揉成一团塞进口袋。因为过去的十二个月里,他几乎一条都没做到。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瞬间?年初立下豪言壮语,年底回头一看,却满是遗憾。问题到底出在哪?难道我们真的不够努力?
资料显示,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曾指出,人类常常高估一年能完成的事,却低估十年能走出的路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问题不是缺乏雄心,而是缺乏方法。真正让人变优秀的,不是一次性的大跃进,而是不断做多自己。2022年,不论环境如何,唯一能确定的投资,就是投资在自己身上。
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经历。那年夏天,我跟朋友去徒步川藏线。刚开始我信心满满,以为自己平时在城市跑步的经验足够应付。结果刚爬两小时,我的呼吸就乱成一团,腿像灌了铅。而我的朋友,却还能边走边唱歌。差距不是意志,而是基础体能。他早就养成了规律的训练习惯,而我只是在朋友圈打过几次卡。这让我第一次明白:很多时候,所谓拼技巧拼毅力,根本轮不到,先拼的是底子。
那么,怎样才能真正做多自己?一位企业高管的分享让我印象深刻。他说,每到年初,他都会写下一张清单,不是“我要成为什么人”,而是“我必须培养什么基础能力”。比如心肺耐力,比如写作能力,比如与人沟通的技巧。这些东西看似普通,却能在关键时刻撑起一个人的格局。他用一句话总结:“未来属于那些不断升级基础体能的人。”这话听起来冷,但很真。
我曾尝试过一个小实验。给自己设定一个最小动作,比如每天看十页书,不论多忙也不能少。起初觉得太小了,好像不值一提,但坚持半年后,我发现自己不仅看完了六七本厚书,还能随口引用里面的观点写文章。这时我才意识到,成长不是靠激情冲刺,而是靠规律的积累。你要做的,就是把目标缩到不可能失败。
当然,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能顺利。我曾经立过一个flag:每天早起写两小时稿子。结果坚持不到一周,彻底崩溃。失败的那一刻,我并没有放弃,而是调整思路——把“写两小时”改成“写三百字”。这次反而坚持了下来。失败不可怕,怕的是你在失败面前全盘否定,而不是去修正。成长型的人会不断返工,直到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外部证据也支持这一点。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在2020年的一份调研显示,那些在一年中坚持培养至少一项新习惯的人,收入提升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32%。习惯的复利效应,比一次性的爆发更可怕。你或许看不见当下的变化,但几年后,差距会像鸿沟一样拉开。
有意思的是,规律不只是用来“赚钱”的。它还能帮你在高压的生活里找到快乐。一个朋友曾在疫情期间学会了摄影。起初只是为了打发时间,后来成了她缓解焦虑的方式。她说:“当我对准镜头时,心里那种无力感就消失了。”这让我想到,人活着不仅要追逐目标,也要找到让自己喘息的出口。一项能带来快乐的技能,就是你对抗压力的护甲。
但别忘了,做多自己,还包括人与人的连接。我认识一位创始人,他有个习惯,每年都要主动认识五十个新朋友。不是为了攀关系,而是为了打开视野。他说:“信息永远在人身上,而不是在屏幕里。”事实也证明,很多机会,确实来自一次偶然的对话。你以为只是闲聊,可能就是别人走了十年的经验压缩在五分钟里。
再说一个责任的场景。我曾问一位老师,他为什么每年都逼自己读几十本书。他的回答很简单:“因为我要对学生负责。你不能教给他们陈旧的东西。”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。很多人做不到成长,是因为没有找到“必须成长”的理由。当你意识到自己需要为别人背书时,你就不会允许自己停滞。这也是规律的一部分,外部责任会逼你升级。
回望这一切,真正的本质并不复杂。变优秀,不在于你喊了多少口号,而在于你每天能不能多做一点。多一点体能训练,多一点阅读积累,多一点真诚交流,多一点技能储备。这些细小的动作,最终会汇成你和别人拉开的巨大差距。
有人说,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,变化太多,不确定太多。但事实是,任何一年都会如此。唯一确定的是,如果你把时间投在自己身上,你就会更稳、更强、更不怕风雨。遗憾的是,很多人到头来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外部:升职、投资、运气。他们忘了,真正能控制的,只有自己。
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而这个器,不只是工具,更是你自己。身体是器,认知是器,心力是器。把自己打磨好,你才有资格谈未来。
所以,新的一年,不妨问自己:我还能在哪些地方做多一点?是把早晨的十分钟用来冥想,还是把晚上的半小时用来看书?是每周见一个新朋友,还是每天坚持一个小技能?答案或许不在别人那里,而在你此刻的选择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