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顶尖高手,都是极致利他者?
2025-09-16

傍晚的雨下得很急,街口的小饭馆里,人声嘈杂。一个创业者端着碗面,夹了一口又放下筷子,心思早已飘远。他的公司账上只剩不到三个月的现金流,员工看着他眼神里都是隐隐的担忧。有人劝他压榨供应商,能少付一块是一块;有人建议他加价,趁着同行倒下,捞一笔快钱。他听完只觉得心里更乱:这是自救,还是自毁?这类选择,很多人都遇到过。钱近在眼前,可一旦伸手,代价可能比收获更大。为什么真正的高手,往往不急着拿,而是先学着给?

资料显示,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在《组织行为学期刊》上发表研究,追踪五百家企业十年发现,那些强调“伙伴共赢”的公司,存活率是对照组的三倍以上。换句话说,利他不是口号,而是长久存活的底层逻辑。

在与一位投资人对话时,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:“如果你做的事,只让你自己好,别人都觉得难受,那这个事做不长久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冷静,却直指要害。

那天,饭馆的老板也凑过来插了句嘴。他说:“我们做小生意的都懂,不能只想着多收一块钱。客人吃舒服了,下次才还来。”说完抹了把桌子,笑笑走开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2003年非典时期,深圳几家原本竞争激烈的药企,临时组成了“互助小组”。哪家公司缺原料,其余的几家立刻想办法调货。有人质疑这样会不会削弱竞争优势,但后来事实证明,正是这种互助,让几家公司都活了下来。分开看似更自由,联合才是真正的保命符。

从个体的角度,利他也许看起来像“吃亏”,但从系统的角度,它往往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。想象一下,榨油工艺改进了,多出来的油,分一部分给消费者,他们自然会转向你;分一部分给合作伙伴,他们自然更卖力帮你;剩下的,才是你真正的利润。价值空间,就是利他的舞台。没有空间,单纯喊利他就是空话。

很多人误解赚钱,把它当成目标。可钱从来只是结果。结果从哪里来?来自你创造的价值。若是只盯着钱,反而很容易走偏,开始投机,开始割韭菜。短期或许有收获,但长期必然被抛弃。反过来,当你盯住的是“让别人好”,钱才会像影子一样跟随。

这里有个小实验,你可以今天就试试:把你正在做的事写下来,然后问自己一句——它让谁变得更好?如果回答不上来,那就说明这件事没有真正的价值空间。

我自己也曾有过失败的返工。几年前我做过一场课程,定价很高,想着能尽快收回成本。报名的人不少,可上完课很多人反馈“物超所值”的感觉并没有,反而觉得有点被高估。那一次,我赚到了短期的钱,却失去了长期的信任。返工的代价,就是我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重新赢回口碑。

分配价值的方式,决定了你的商业模式。成本降低后的利润,你是全部据为己有,还是懂得拿出来分钱?如果你舍得分,消费者获益,渠道商获益,员工获益,你会发现整个系统会反过来推着你往前走。利他不是情怀,而是设计系统时的冷静选择。

再说一个例子。疫情期间,杭州有几家健身房干脆联合起来,互换教练和场地资源,会员卡互通。表面上这是在“拱手让利”,实际上,会员觉得更值,留存率反而提高了。同行之间少了算计,多了合作,结果谁也没死掉。

牺牲眼前的利益,去换取未来更长远的利益,这种选择最难。因为眼前的好处人人都能看见,未来的回报却虚无缥缈。但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别,往往就在于是否能忍住诱惑。短期多拿一点,可能是灭顶之灾;短期让一点,反而能走得更远。

这也提醒我们第二个小动作:在合作谈判时,不要急着算自己的那一份,而是先问一句,“对方拿到什么?”当你敢于设计让对方受益的机制,你就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更接近长期的成功。

遗憾的是,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。有人一味盯着眼前的小利,结果被淘汰时,甚至还在埋怨环境不公。正如《教父》里的一句话:“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的人,命运截然不同。”高手的本质,不是更聪明,而是更愿意给别人创造价值。

或许我们都该记住一句朴素的道理:想要别人帮你,你得先帮别人。顶尖高手,不是靠算计别人赢,而是靠成全别人赢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