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樊登:眼界,是学习撑大的
2025-09-16

清晨的地铁口,人流像水一样涌动。一个年轻人背着书包,眼神茫然,手里攥着手机屏幕上的短视频,还没刷完,就要被人群推着走向出口。他心里嘀咕着:我是不是该学点什么?可下一秒,这个念头又被挤走了。日子就这样,被碎片化的信息填满,却没有留下实质的厚度。

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瞬间。想要改变,却又停在原地。想要拓宽眼界,却不知从哪里开始。问题是,眼界不是凭空长出来的,它需要一点一点被学习撑大。查理·芒格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:“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,他们都是学习机器,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。”这句话的重点不在“聪明”,而在“每天一点点”。

樊登的演讲里,常常提到一个细节:他准备演讲的时候,不会刻意去背稿子,因为能被记住的东西,往往就是最重要的东西。那些真正留在你脑子里的,不是随手翻过的热词,而是经过咀嚼和消化,成为你思维一部分的内容。换句话说,眼界的扩展,不在于你读了多少,而在于你吸收了多少。

资料显示,在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的一年时间里,樊登读书平台上线了53本书。他从中精选了二十多本,分成五个板块:科普、心灵成长、职场、家庭亲子、人文传记。这个划分并不是为了分类本身,而是为了让人看到:眼界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面向生活全局的系统成长。

有人可能会问,读书真的能改变什么吗?答案并不抽象。读《人体简史》时你会突然意识到,三十岁以后很多男性的秃顶不是偶然,而是生理机制;读《思想实验》时,你会发现爱因斯坦的伟大源于一个个看似荒诞的问题,比如“如果你坐在一束光上飞行会怎样”;读《深奥的简洁》时,你终于明白为什么高架桥总是堵车——不是因为车太多,而是因为一次刹车带来的连锁反应。这些知识不会立刻让你赚到钱,却能让你在面对世界时,多一层洞察力。

真正的眼界,不是你看过多少风景,而是你理解了多少规律。就像堵车的案例,当你知道“减速比加速容易”,下次开车时,你会自觉保持低速匀速,而不是盲目跟随加塞的节奏。这就是学习后的“小动作”,看似微不足道,却能当场改善生活。

学习不仅仅是扩展知识,它还是一次次拆解自我的过程。比如读《洞见》,你会发现快乐为什么总是那么短暂,因为大脑被设计成不断追逐快感,从而推动基因延续。你会理解为什么“路怒症”那么普遍,因为在原始社会,愤怒是自我保护的信号。你也会明白,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,其实是大脑发出的“误报”。这些认识,能让你在生活中少一些焦虑,多一些理性。

可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,它也需要试错和返工。很多人一开始热情满满,买一堆书,结果堆在角落,成为“书架上的孤儿”。失败的根源,并不是书不好,而是缺乏方法。学习不是一口气吞,而是要建立自己的节奏。试着做个小实验:今天只读十页,不要追求速度,而是用笔在边上写下你最有共鸣的一句话。几天之后,你再回头看,你会发现那些笔记正好串起了你思考的线索。

在樊登的演讲中,他特别强调过一个场景:当他辅导孩子听写的时候,同时看手机,结果孩子哭着说:“爸爸,你要是实在不想陪我,就不用做这件事。”这其实是个警示。学习也一样,如果你总是疏离,总是心不在焉,那你吸收的就只是皮毛。要真正学进去,就要全情投入。

学习的意义,不止在于你自己,还在于你和世界的关系。比如读《陌生人效应》,你会意识到,我们太容易相信自己能看透别人,其实更多时候是被表象欺骗。读《幸福关系的七段旅程》,你会理解夫妻之间的争吵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永远不吵,假装和谐。读《准备》,你会看到美国有一所学校,只要你愿意报名,就不会被拒绝,哪怕在戒毒,也能接受你,最后却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大学录取率。这些故事让人警醒:教育、关系、成长,核心都在于给彼此空间和信任,而不是一味控制。

外部证据也在不断印证这一点。世界经济论坛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里提到,未来十年最需要的技能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,而是跨领域的整合能力。π型人才的概念,就是要求我们既要有专业深度,也要有多元延展。学习,不再是补充知识,而是搭建新的生存方式。

有人或许会反驳,说眼界这种东西,光靠学习真的能撑大吗?现实中那么多人,读了很多书,依旧过得局促。问题在于,他们把学习当作逃避,而不是面对。真正的学习,一定要回到生活里去验证。比如读了《深奥的简洁》,就尝试在日常出行时观察交通的连锁反应;读了《内在动机》,就尝试在与孩子沟通时,放下指责,多表达感受。这些小实验,就是眼界真正被撑大的起点。

眼界不是虚的,它会一点点改变你的选择。一个人是否愿意在低谷时读书,往往决定了他能否走出低谷。曾国藩在困境中坚持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用最笨的方式扭转战局。张爱玲晚年独居,但依旧研究《红楼梦》,写《小团圆》,她的孤独不是空虚,而是持续的自我滋养。这些人的共同点,是他们没有让环境定义自己,而是用学习不断拓宽可能性。

樊登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能够被我记住的东西,就一定是最重要的东西。”眼界也是如此,能够留在你生命里的,并不是所有的知识,而是那些和你发生了关系的知识。学过的东西,变成了思维方式,思维方式,最终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角度。

回到开篇那个地铁口的年轻人,他或许还在刷手机,但如果他哪怕在一天里抽出十五分钟,读一本书里的十页,写下一个感想,坚持一年,他的眼界就会被撑开一截。他会比昨天的自己,聪明一点点,笃定一点点,清醒一点点。

正如塔勒布说的:“如果一个人还喜欢读书,说明他保持谦逊的态度。”谦逊,正是眼界生长的土壤。学习撑大的眼界,不是让你高人一等,而是让你看得更远,看得更清,看得更懂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