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10点分享,读懂受用一生
2025-09-17
凌晨的街道空旷,风声把落叶吹得四散。一个年轻人走在回出租屋的路上,手里攥着刚领到的工资单,眼神却没有光。他反复算过,即便加班到深夜,账户里的数字依旧追不上房租和生活开支。那一刻,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是不是这一切努力,都不过是徒劳?这种困惑,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独白。很多人,或许正陷在同样的泥淖里。
稻盛和夫说过,幸福与不幸、成败与困境,常常并不在外界,而在内心。真正的转折,不是等环境改变,而是从心态与思维方式开始。他给年轻人留下十点嘱托,看似简短,却像灯塔,把人生的迷雾照亮。
他常强调反省。反省,不是把错揽在自己身上,而是让自己不断对准方向。那天有个来访者跟他说自己命运多舛,抱怨公司环境、同事不公。稻盛听了一会儿,淡淡地回了一句:“你所说的不幸,正是你让别人承受过的。”这句话让来访者沉默了。心术如何,身边就聚集怎样的人。一个人若停止反省,就等于放弃成长。而企业家更是如此,经营者的停滞,会拖拽整个企业陷入泥潭。反之,领导者的每一次自省,都是推动企业向上的力量。
利他之心,是他反复告诫的另一点。年轻人总会下意识先想自己,这是本能。但社会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本能而稳定。企业更不会靠利己长久。他讲过创办京瓷初期的故事:员工才入职一年,就强硬要求未来的薪资保障,他起初愤怒不已,觉得自己连父母都养不起,凭什么承诺这些陌生人一生的幸福。但很快,他意识到,企业存在的使命,不就是保障员工吗?于是,他把经营理念,从“实现我的技术理想”,转为“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的幸福”。那一刻,事业的格局彻底改变。
利他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迎合。真正的利他,常常伴随着“不说人话”的勇气。一个企业若只听好话,早晚会被现实打碎。稻盛提醒过,销售额不错时,就要严格降低盈亏平衡点。因为好景不会常在,等风浪来临,企业的体质才是决定能否存活的根本。但削减费用在内部几乎等于得罪所有人。社长一旦下令,怨言满天飞。但如果领导人不敢说那些刺耳的话,那才是真正的失职。
他的人生信条里,还有一个字眼特别冷峻——绝不妥协。早年他不过是个小职员,却敢站出来禁止公司无意义的加班。结果同事群情激愤,长辈告诫他“做人要懂人情世故”。他却偏偏要做那个“傻瓜”,选择垂直攀登,不拐弯、不妥协。很多人半路放弃,只剩他独自坚持。但如果一开始就想着妥协,可能最终连方向都迷失了。
严格,是另一种大善。他常用佛家的话来提醒自己:“小善是大恶,大善似无情。”对员工一味和颜悦色,看似仁慈,其实是纵容,最终害了他们。真正的大善,可能像狮子推小狮子下山谷,逼他们成长。作为领导人,若连被员工讨厌的勇气都没有,那企业也没什么希望可言。
他说得最重的一句话,是永远不要找借口。京瓷刚创办时,他带着27个员工喊出“要成为原町第一”。门口就是一家巨大工厂,火花四溅,机器轰鸣,拼到深夜。他明知竞争残酷,却没有退缩。借口谁都能找,唯有不找借口,才能逼出意志。那种“不达目的不罢休”的执念,才是企业成长的真正基因。
稻盛的人生哲学,并不是讲大道理,而是脚踏实地。他拒绝过扩张贷款,哪怕被投资人断言“你不是好经营者”。他选择先还完债,再慢慢积累。他相信企业的根基,不是靠盲目的借贷扩张,而是靠每一步的踏实努力。几十年后,京瓷的内部留存高达数千亿日元。别人惊叹奇迹,他只是平静回答:那不过是一步步累积的结果。
“有言实行”,是他后来悟出的另一条路。小时候学到“不言实行”,他曾深信不疑。但当真正走入社会,他发现不言反而容易,有言才难。说出口的目标,会成为自我约束,逼着人兑现。于是他开始要求自己、要求干部,把目标公开,把行动对照,把脸面当成鞭策。
还有那份近乎残酷的自我牺牲。京瓷初具规模时,他几乎没有私人时间。整个人被公司绑在一起,直到他意识到,组织只是无机的躯体,唯有领导人全情投入,组织才有灵魂。他决定牺牲个人,把意志交给企业。他相信,只有这样,组织才能长久。
最后一点,关乎至诚。他常引西乡南洲的话:“凡事不可使诈谋。”人遇阻碍,总想着用计,但计谋必有后患,真正的捷径反而是正道。他自己创办第二电电,就是这样的选择。面对日本通信巨头,他完全是外行,也没有任何基础设施。外界几乎一致断言,这家公司一定最先倒下。可他没有动摇。他夜里一遍遍自问:“我的动机是否至善,是否私心了无?”确认没有私欲后,他坚持走上这条路。最终,别人依赖光缆,他只能找高山架设天线,用最笨的办法死撑。但多年后,那个被看衰的公司,活了下来,叫KDDI。正因为动机纯粹,所以事业得以成功。
这些话,不只是经营者的哲学。对年轻人而言,同样是人生的十盏灯。反省,是让心不至于迷路;利他,是让关系不至于冷漠;不妥协,是让方向不至于模糊;严格,是让成长不至于偷懒;不找借口,是让行动不至于停摆;脚踏实地,是让梦想不至于悬空;有言实行,是让意志不至于虚化;自我牺牲,是让责任不至于落空;至诚行正,是让未来不至于崩塌。
读到这里,你或许会觉得,这十点像石头一样沉重。但不妨今天就做个小实验。先写下一个你最近逃避的问题,不要找借口,哪怕只是承认“我拖延了”。再做一个动作,把明天要完成的一件小事说出口,哪怕只是告诉朋友“我明天早上六点起床跑步”。试试看,当你反省一次、兑现一次,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无力。
当然,也会有失败。有时你会反省,却还是改不掉习惯;有时说出口,却还是没做到。别急,这正是成长的过程。稻盛自己也经历过返工与挫败,他从不把这些看成终点,而是当作下一次攀登的起点。
或许,年轻时最该记住的,不是如何取巧,而是如何把心放正。心正了,方向就不会偏。就像稻盛和夫常说的,幸福不在环境,而在内心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