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不要沦为随叫随到的人:我在经济学家身上学到的3点道理
2025-09-17

夜色下的地铁口,人流涌动。一个姑娘手里拎着外卖,电话在震动,她匆忙接起,对方一句“明天能不能帮我改下报告”,她愣了一下,嘴里却下意识回了句“好”。挂掉电话后,她长叹一声。其实那份报告根本不归她管,但她就是拒绝不了。太怕被人说不合群,太担心被人觉得不够努力。她不知道的是,她正在一点点,把自己变成那个“随叫随到”的人。而一旦陷进去,别人就不会再尊重你的边界,只会习惯你的付出。

经济学家曼昆在《经济学原理》中讲过一句经典的话:某种东西的成本,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。我们常常以为答应一件小忙没什么,但真正的成本,是你本来可以用来休息、学习、陪伴家人的时间,是你失去的那个更大的可能性。机会成本这三个字,看似冷冰冰,却最能解释成年人的困境。你以为自己是在积累人情,其实是在透支精力。当透支到无法弥补的时候,你会发现,最贵的不是拒绝,而是盲目的答应。
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年轻的同事小王,他为了表现积极,总是抢着加班,帮别人处理杂活。短期内,他确实被夸是团队的“老好人”。可半年后,项目提拔名单里没有他。因为领导心里清楚,他虽然辛苦,但时间被琐事填满,没有做出关键成果。那天他红着眼睛问:“我这么努力,为什么没机会?”在与他的对话中,我只说了一句话:“努力不是在证明你能做多少,而是你能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上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了他转变的起点。他学会每天列出三件最核心的事,其他的请求能推则推。刚开始很不习惯,甚至有点怕得罪人。可几个月后,他在核心项目里展现了成绩,真正被看见。

沉没成本误区同样是让人沦为“随叫随到”的陷阱。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:花钱买了一门线上课,明明内容很鸡肋,却还是硬着头皮听完,因为觉得“不听就浪费了”;或者谈了一段早已破败的感情,却舍不得分手,因为想起自己投入了几年青春。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,把已经失去的投入,当成继续坚持的理由。经济学告诉我们,沉没成本不是成本,真正该考虑的是未来的回报。可人偏偏难以割舍,结果就是好钱砸在坏事上,好时间耗在坏关系里。

我曾经亲历过一次失败返工。二十八岁那年,我和恋爱五年的男友矛盾重重,却还是苦苦坚持,甚至催促结婚。不是因为多爱,而是害怕重新开始。那段时间,我的理由就是“我已经投入这么多年,不能白费”。可当关系彻底结束,我才看清,那五年已经无可挽回,继续耗下去只会让未来更糟。这种自欺欺人,是沉没成本给我们下的套。真正的止损,不是忍耐,而是及时转身。与其困在错误里继续掏空自己,不如为未来腾出空间。

稀缺和长期,是经济学给我另一个震撼。稀缺意味着时间和精力都有限,不能被无限索取。长期意味着人生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“积累人脉”,其实是在被无休止的请求榨干。真正懂得稀缺的人,会用冷漠来维护边界。蔡康永在采访里说过,他拒绝很多无谓的社交,把时间留给阅读和创作。新裤子的彭磊看似不合群,但正因为把精力放在音乐里,才走出了自己的路。表面上的“不好相处”,实际上是对自我时间的珍惜。

这里有个你今天就能试的小动作:当有人临时请你帮一个并非你职责的忙时,不要立刻说“好”。深呼吸三秒,问自己,这件事的机会成本是什么?如果代价过高,就学着说“不”。刚开始你可能觉得尴尬,但这是必要的肌肉训练。长久下来,你会发现,真正值得的人,不会因为你的拒绝就远离,反而会更尊重你。另一个小实验是,把一周内你答应别人请求的次数写下来,标注哪些是核心职责,哪些是额外帮忙。一周后复盘,你就会看清自己的稀缺资源,是否被消耗在了低价值的事上。

外部的证据也在提醒我们,长期主义才是真正的护身符。摩根士丹利在202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,个人职业发展的差距,往往不是几年内的努力,而是二十年间对时间和精力的复利积累。那些看似“冷漠”的人,其实在用节流和聚焦,默默滚起了人生的雪球。机会从来不是随叫随到的索取换来的,而是长期投入后,突然显现的红利。

有朋友评价我,说我不像那种随时能找得到的人。刚开始我有点不安,觉得是不是显得不够合群。但后来他说:“正因为你不是随叫随到的人,我才知道你出手一定是认真和可靠。”这句话让我彻底明白,边界不是冷漠,而是让价值更清晰。随叫随到的,永远不会被珍惜;懂得拒绝的,反而更有分量。

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游戏,只要还没进棺材,就永远有翻盘的可能。真正的智慧,不是让自己忙到没空思考,而是敢于看清机会成本,敢于止损沉没成本,敢于用有限的精力投入长期的复利。不要沦为随叫随到的人,因为那不是善良,而是自我消耗。学会拒绝,学会选择,学会长期坚持,才是成年人该有的清醒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