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边界感的人,永远都拎不清
2025-09-17
昨晚有个朋友跟我说,她已经两个月没敢关掉微信的免打扰了。原因很简单:每天都有各种人找她,老板要方案,同事求帮忙,闺蜜发牢骚,父母打电话催婚。她叹了一口气:“我好像活在别人的世界里,只有五分钟是我自己的。”这句话让我心里一紧,因为这种状态,太多人熟悉了。没有边界感的人,永远都拎不清。
边界感是什么?心理学家曾奇峰用过一个比喻:悬崖的边界清晰,所以没人敢靠太近;水的边界模糊,所以经常淹死人。生活也是这样。人和人之间如果边界模糊,就会把自己拖进深渊。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更直白:“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,都源于缺乏边界感。”听起来残酷,却真实。
在职场里,边界模糊的例子屡见不鲜。曾经有学员来问我:她和闺蜜在同一个组,后来自己升为经理,闺蜜立刻翻脸。为什么?因为她想维持闺蜜关系,又要当好上司,结果两边都做不好。工作中,没有纯粹的“朋友”,更多时候只有“战友”。战友意味着共同目标,而不是无条件迁就。
这并非个例。公开资料显示,很多公司禁止亲属在关联度高的岗位共事,也限制办公室恋情,本质上就是担心边界模糊导致混乱。一旦把私人关系和职业关系混在一起,判断就会失真,代价往往是整个团队买单。
可边界感缺失不只出现在职场。原生家庭才是根源。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娅说过:“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,唯独父母的爱以分离为目的。”但现实是,很多父母没理解这句话。他们自以为无条件满足就是爱,结果变成过度干涉。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,父母控制欲过强,会对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造成巨大伤害,甚至与失去至亲的打击相当。电视剧《小舍得》里那些“鸡娃”场景,不正是最生动的写照吗?
边界不清,后果惨烈。有的人成了“拯救者”,总是替别人收拾烂摊子,最后把自己累垮;有的人成了“控制者”,习惯替别人决定一切,结果关系破裂;有的人过度忠诚,把自己交给公司或伴侣,觉得只要付出,就该换来一辈子的回报,结果失望透顶。
我曾见过一个老板,把员工的离职看作背叛。他常说:“我养你这么多年,你居然走?”可是公司和员工,本就是合作关系,不是家长和孩子。正如有人说的:连恋人都不一定是一辈子,更不要说职场了。
那么,边界感要怎么建立?先从自我开始。你要清楚:什么能接受,什么不能;什么愿意选择,什么绝不妥协。写在纸上都行,这是一个小实验。哪怕只是写出“晚上十点后不接工作电话”这种小底线,也能让你在面对压力时更有底气。
其次,要敢于表达。边界感弱的人,总觉得自己是在成全别人,忍到心里委屈巴巴,却不明白别人并不感激,还觉得和你相处很累。因为他们要猜你的心思,要忍受你情绪的爆发。相比之下,温柔而坚定地说一句“不”,反而更让关系健康。
我曾经有个同事,她每天被任务压得喘不过气,却从不拒绝。直到有一天,她在工位上哭了。部门经理问她为什么不早说。她低声说:“我怕别人觉得我不够敬业。”经理反而很无奈:“你的沉默才是对团队最大的拖累。”那一刻,她才明白,拒绝不是自私,而是一种责任。
边界感的另一个关键,是角色感。你在办公室是领导,在饭桌上是朋友,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很多高管在开会前,会先花几分钟进入状态,就像演员要找到角色的感觉一样。这种切换,看似形式,却能避免混乱。甚至物理空间的改变,也能强化角色感。比如和下属谈严肃问题,就不要约在咖啡厅,而要坐进会议室。
说到这里,有人可能会觉得:有边界感的人是不是太冷漠了?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·福沃德在书里写过:“建立边界不是自私,而是让你的事情归你,我的事情归我。”边界感,其实是安全感的另一种表达。边界清晰了,关系反而更轻松,幸福指数也会更高。
当然,学会建立边界的过程,不可能一帆风顺。我自己就有过一次返工。年轻时,我总想做“好人”,什么事都答应,什么人都帮,结果把自己拖得筋疲力尽。有一天,一个朋友因为我没按时完成他的请求而责怪我,我才猛然发现:我并不是救世主。那次失败的经历逼着我停下来,重新审视:哪些事该我负责,哪些事该交还给别人。痛过一次,才学会真正的清晰。
哈耶克在《通往奴役之路》里说过:“通往地狱的路上铺满了善意。”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是出于善意,结果跨越了别人的边界,也毁掉了自己的边界。这个世界,其实只有三件事:自己的事,别人的事,老天的事。把这三件事分清楚,就是最大的智慧。
如果你正困扰,不妨今天就做个小实验:在纸上写下“今天我要拒绝的一件事”。它可能只是拒绝一次无意义的聚餐,也可能是拒绝一次不合理的加班。只要写下来,并实践一次,你就会发现,关系并没有因此断裂,反而更健康。
遗憾的是,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学会这一步。他们在边界里迷失,在关系里耗尽,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忘了。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学会:尊重他人边界,也尊重自己的边界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