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薇娅逃税被罚13亿!管住人性欲望,是一个人最深的自律
2025-09-17

那天新闻推送一来,整个办公室都静了一瞬。薇娅偷逃税被罚十三亿的消息铺天盖地,热搜一个接一个。我抬头,看见对面同事嘴里嘟囔:“九十亿身家的人,还要冒这个险?”语气里全是难以置信。窗外的天阴沉沉,像压着一层灰。就在不久前,她还在综艺里侃侃而谈,被称为带货女王。那股从顶端坠落的反差,震得人后背发凉。

很多人说,她的结局不过是人性里的贪欲使然。可问题在于,贪欲不是明星主播的专属,它藏在每个人心里,只是有的人被放大到了公众舞台,有的人还在日常琐碎中悄悄失守。

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得很清楚。罚单消息出来当晚,她在微博写了一句:“对不起,因为我的无知犯下了严重错误。”但所有人都明白,这不是无知,而是明知。税务规则写得清清楚楚,身边有律师和财务团队,不可能一点都不懂。她不是不懂,而是心里的那点算计压过了理智。

心理学家休·麦凯在《欲念心理学》里提过一条曲线:当欲望从小到中等时,幸福感会快速上升,但一旦超过阈值,反而掉头直下。欲望像水,能解渴,也能淹没。薇娅的问题,就是把欲望当成了安全感,以为越多越稳,结果却是失衡的开始。

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。一个艺术家叫洪浩,他曾拍过一个系列作品,每买一样东西就拍照,最后把所有物品拼在一张照片里。刚开始,他看着满屏心爱之物觉得舒服,可越到后面,画面被塞满时,他反而感到压抑。那种窒息感让他意识到,原来快乐并不等于占有。于是他开始每年只去两次商店,强迫自己精简生活。三年后,他说自己第一次感到自由。

这就是欲望的陷阱。你以为得到了更多,就能换来更大幸福,可往往却背负了更沉重的枷锁。

身边有位做销售的朋友也验证过这一点。年轻时,他拼命追求业绩,每月给自己定一个越来越高的目标,冲上去的那几天兴奋无比,但一旦遇到瓶颈,就焦虑得彻夜难眠。有一年,他干脆辞职去炒股,想一口气翻身。结果几个月下来,亏得连房租都交不起。那次失败让他彻底崩溃。后来他才明白,真正让他痛苦的,不是没钱,而是被贪欲牵着鼻子走。他重新回到销售岗位,把目标调低,专注服务好每一个客户。几年后,他稳定地攒下积蓄,心态也沉了下来。他说,那一刻才算真正开始自律。

这种故事并非孤例。李书福当年见朋友炒房一夜暴富,也忍不住跟风,结果输得一干二净。直到重新回归造车,他才明白,靠快钱喂养的欲望,迟早会反噬理智。

管住欲望,不是让人清心寡欲,而是学会分辨什么值得追,什么该舍弃。就像一个实验,我曾经试着在一个月内不买任何非必需品,每天只记录花销。头几天很难受,逛街时手总是痒。可坚持到第三周,我开始发现,那些冲动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需要。月底统计账单时,我竟节省了一半的开销,心里轻松得很。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,自律带来的安全感,比任何一次购物都实在。

当然,这个实验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。第一次尝试时,我不到一周就破戒,因为朋友拉我去商场,我忍不住买了一双打折鞋。那天回家特别懊恼。但返工之后,我换了一种方式——允许自己在清单上写下想买的东西,但必须放三天,如果三天后仍然需要,再去买。这样既没有压抑,也避免了冲动。后来我发现,十件想买的东西里,至少有七件三天后就不想要了。

节制欲望,其实就是这样,一点点修剪。正如一位禅师说过:“欲望如树上的枝条,你无法彻底清除,却可以定期修剪。”

外部证据也印证了这一点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十年前增长了将近70%,但调查中表示“幸福感强烈”的比例却没有明显上升。这意味着,物质越多,不等于幸福越多。相反,人们的焦虑感与消费速度一同飙升。

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。薇娅事件看似关乎税收,其实折射的,是欲望失控后的代价。对普通人而言,或许不是十三亿的罚单,但可能是失去健康、破坏关系,或者陷入债务。代价不同,本质相同。

朋友评价薇娅时说:“她不是没能力,而是没刹住车。”这句话听起来残酷,却也真实。能力能带你上去,但欲望会决定你是站稳,还是跌落。

真正的自律,不是每天逼自己早起,而是管住人性深处那股想要更多的冲动。思想要学会加法,欲望要学会减法。就像作家毕淑敏写的:“舍弃是痛苦的,但这便是成熟的代价。”当你敢于舍弃,就会发现,生活不需要那么复杂。

或许我们都该问自己一个问题:你拼命追的,是你真正想要的,还是别人定义的“更多”?

遗憾的是,薇娅没能在那一刻刹住。她选择了冒险,结果从云端跌到谷底。但对我们来说,她的故事至少敲响了一个警钟:自律不是限制,而是保护。它保护我们不被欲望吞没,保护我们活得清醒。

愿我们都能记住,真正的富足,不是钱包鼓起,而是内心安宁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