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跟李靓蕾学写作
2025-09-17

十二月的夜晚,空气带着凉意,手机屏幕忽然亮起,一条推送在朋友圈里疯狂刷屏。李靓蕾的长文,就那样铺天盖地卷了进来。人们一边震惊八卦,一边忍不住被文字击中。有人说,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,而是敬佩。因为在那段控诉里,不只有情绪,还有逻辑;不只有指责,还有思考。她用文字,把自己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,转化成了一个思考者、提醒者,甚至是启蒙者。那一刻,很多人意识到,她不仅是在揭开婚姻的真相,更是在用一篇文章,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关于写作的课。

回过头来看,她的文字为什么能引爆?不是因为她说了多少“劲爆”的细节,而是因为她的表达方式精准地击中了人们的情绪与理性。开篇时,她没有立刻翻旧账,而是先感谢那些关心她的人。感谢,这个动作本身就很重要。它让读者觉得,这不是一篇纯粹的抱怨文,而是出自一个有涵养、有温度的女性的真心话。那种基调一旦立住,后续的叙事就更容易让人相信。

她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主题的设定。她没有把文章变成私怨,而是不断抬高立意。谈婚姻,谈女性的选择,谈社会的偏见,谈公众人物的责任。这种写法很像把个人的遭遇当作一个入口,然后一路延伸到更宏大的议题。你会发现,她几乎每一段都在和不同的对象对话:有时是和自己,有时是和前夫,有时是和同样身处困境的女性,有时则是和整个社会。这样的多重对话,让她的文章层次分明,既有情绪的力量,又有理性的锋芒。

读到她谈女性身份的部分,很多人心里一颤。她把家庭主妇的付出换算成机会成本,把家庭劳动看作一份可以量化的工作。这不是情绪化的抱怨,而是清晰的逻辑推理。也正因为如此,她的表达带着思辨的力量,能让人不得不点头。你很难反驳,因为她摆出的不是单一的情绪,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。她说“现代女性有学识、有谋生能力,我们的付出不该被视作理所当然”,这句话不仅仅是她的呐喊,也是很多女性的心声。

故事,是她的另一把利剑。第三页之后,她娓娓道来那些具体的经历。她没有去堆砌复杂的逻辑,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片段,把抽象的矛盾具象化。读者跟着她的叙述,就像走进了她的生活。那些细节不需要过多解释,自然就能让人理解她的愤怒和无奈。文字的力量正在于此,故事比道理更有穿透力。

更难得的是,她在故事之外,始终保持理性。比如那句“缺席的人永远有借口”,简短,却足够锋利。再比如“爱和在意是要用行动表示的”,这句话看似温和,却一针见血。她懂得在叙事的节点抛出金句,把复杂的情绪收束成简洁的表达,这正是高手的笔法。

到后面,你会发现她的写作并不是单一的情绪宣泄,而是层层递进。先是个人感受,再到家庭矛盾,再到社会议题,最后落到责任与反思。这样的节奏,让读者读完之后不是仅仅“骂渣男”,而是会停下来思考:在我们的生活里,有多少人正经历着类似的不公?社会的机制里,又有多少地方需要被重新检视?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,她的文章不是控诉文,而是一篇带着社会责任感的启蒙文。

这里有一个细节很打动我。她提到“有权有势的人操弄媒体,媒体操弄大众”,这是她亲历之后的总结,也是对舆论环境的警醒。换作别人,也许只是停留在个人的不平上,但她把矛头指向了更深层的社会逻辑。这种“由己及人”的写作格局,是很多人欠缺的。写作不是简单地叙述,而是要让个体经验和社会议题建立联系。只有这样,文章才会有穿透力,才会让读者觉得自己不是在看别人的故事,而是在审视自己的处境。

她的收束也很讲究。没有情绪爆发,没有煽情喊话,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口吻谈未来。她说“我要重生,我会做孩子们最坚强的倚靠”,这句话既是对自己的承诺,也是对读者的交代。甚至在谈到前夫时,她还带着祝福,提醒他“名利和对象带不来真正的快乐”。这种克制与豁达,让文章在最后升华成了一种宽广的力量。那种气度,恰恰是文章能够被人记住的原因。

如果要从中学到什么写作方法,我会提炼出三个动作。第一个是学会设定立意,不停地把个人经验抬升到更广阔的层面。第二个是善用故事,把抽象的逻辑落到具体的人和事。第三个是控制节奏,让文章在情绪与理性之间来回切换。写作不是堆砌字句,而是要让读者跟着你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。那种“滑梯感”,就是读者看完开头一句,就忍不住要知道下一句的力量。

有人问,普通人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?答案是可以的。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:把你经历过的一次挫折写下来,先不要急着说道理,而是把细节写清楚。写你当时的环境,你的动作,你的感受,再加一句你后来想到的反思。不要多,一次写一件事,写完再放一两天,回头看,挑出一句能打动自己的话。这个动作就是训练写作的第一步。

也有人会遇到返工。比如一开始写的时候忍不住想要把情绪全都倒出来,结果写成了一篇纯粹的抱怨文。这没关系,把那篇文章放一边,再写一遍。这次尝试把情绪留三分,理性加七分。你会发现,第二稿的说服力往往比第一稿更强。写作,本身就是在反复试错中打磨出来的。

外部的证据同样重要。李靓蕾的文章之所以有力,是因为她不只是情绪,而是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拉了进来。你在写的时候,也可以找一些报告、数据或者经典的句子,把它们放在文章里。比如,资料显示联合国妇女署曾在2020年的报告里指出,全球范围内女性的无偿家庭劳动价值占GDP的百分之九以上,却很少被计入正式经济指标。这就是一个支点,让你的文字不再只是个人的呐喊,而是有了现实的背书。

写作是一面镜子。它不仅照见别人,更照见自己。李靓蕾的文字能打动人,是因为她让人看到一个女性在痛苦之后的清醒与力量。她没有把自己写成一个单一的受害者,而是写成了一个思考者和行动者。这样的角色设定,正是写作的灵魂所在。

对你我来说,或许不需要写出惊动社交媒体的长文,但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的表达里,学会用理性去托住情绪,用故事去承载观点,用节奏去引导读者。写作不是天赋,而是选择。你选择多问一句“这件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”,你选择多写一个细节,你选择多留一点克制,那一刻,你的文字就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