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0岁之后:普通人拼命努力,牛逼的人改变模型
2025-09-17

三十岁生日那天,朋友阿哲一个人坐在出租屋的阳台上,看着楼下车流,心里忽然生出一种说不出的焦躁。他在广告公司干了八年,几乎没歇过一个周末,甲方的电话常常打到深夜,他总觉得自己很努力,可回头一看,工资只比刚毕业的新人多一点,职位依然是中层。那一刻,他问自己:我是不是用尽全力,却没换来向上的通道?这个问题,很多三十岁的人都在心里默默问过。

同样的年纪,另一位朋友小敏,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外贸公司,三年后主动跳到头部跨境电商平台,再三年,她已经是团队主管,手里带着十几个人。去年的行业大会上,她做分享时整个人的气场完全不同,那种稳与定,和几年前还在苦苦熬夜写邮件的小姑娘判若两人。外人眼里,她就是典型的“牛逼的人”,看似没做什么特别的事,却把人生模型彻底改变了。

为什么同样努力的人,走出来的轨迹却完全不同?资料显示,麦肯锡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,职场人五年内的成长差距,超过学历、出身等条件,最大的变量来自个人成长路径的设计。简单说,就是有人只是在原地拼命加班,有人却把努力放进了更优的模型里。

我曾经面试过一个三十二岁的候选人,她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七年运营,谈起经验滔滔不绝,可一问成绩,活动数据平平。我追问她这几年为什么没跳槽,她愣了一下,说自己不想冒险。但问题在于,平台的天花板就是她的天花板。她并不是不勤奋,而是把全部力气用在了低杠杆的位置上。相反,有个九五后的年轻人,工作两年就跳到头部公司,直接接触千万级预算。短短两年,他的眼界和方法论完全不一样了。

这就是所谓的借势。你可能是一辆性能极强的跑车,可如果一直在泥泞小路上兜圈子,再好的发动机也跑不快。真正牛的人,不是闷头多踩油门,而是换赛道,去到高速路上。这不是运气,而是模型。

很多人会说,我没那么多资源,怎么换赛道?其实模型的改变,并不只靠跳槽。它可以是学习方式的迭代。李笑来曾经说过:“学习学习再学习。”这句话的重点在前两个字——先学会学习。就像你学吉他,会找老师,会刷教程;可到了成长,很多人却停留在“多读书,多看文章”这种浅层努力。真正的高手,会专门研究成长方法,比如刻意训练、反馈循环、变量思维。这些方法让同样的努力产出不同的效果。

我自己试过一个小实验。有段时间我想提升写作速度,就规定每天写一千字。头一周,我硬是挤出时间,结果写得乱七八糟,既累又没成效。后来我调整模型,不再盲目写,而是先研究高手的拆解方式,建立自己的写作框架,再输出。两周后,我发现写作效率翻倍,质量也上去了。这个变化让我意识到,努力不是问题,方法才是。

但模型的改变并不总是一帆风顺。有次我尝试学习数据分析,给自己定了每天三小时,结果一周后彻底崩溃,什么也没学会。我很沮丧,以为自己不适合。后来请教一位做数据的朋友,他建议我把学习目标缩小,先学会用Excel做一张干净的可视化表格,再慢慢进阶。照着这个节奏,我终于坚持下来,还能在团队里做出一个小型报表工具。失败返工不是坏事,它提醒我们,模型的选择必须和自身节奏匹配。

外部证据也说明了这一点。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,成年人学习新技能时,如果目标过大过急,七成的人在三周内放弃;而当目标被拆解为可执行的小步伐时,长期坚持率提升到六成以上。这就是为什么牛人总是看似“不慌不忙”,因为他们懂得拆解,把成长放进一个长期可跑的模型里。

三十岁之后,人生的矛盾往往更明显。一边是责任越来越重,房贷、孩子、父母;一边是身体精力下降,再也不是二十岁能通宵加班的状态。这个阶段,如果还是沿用过去“死磕”的方式,很快就会力不从心。普通人拼命努力,往往是在透支健康换时间,而牛人改变模型,是用更高效的路径换空间。

我认识一位创业者,她三十岁前靠熬夜带团队,项目虽然撑住了,但她自己身体垮了。后来她被迫调整,把团队管理流程全部系统化,减少无效会议,用数据说话。她惊讶地发现,自己花在盯人的时间减少一半,产出却提高了。她说:“原来成长不是再逼自己,而是逼系统变得更高效。”这句话让我记到现在。

普通人最容易掉入的陷阱,是以为努力等于成长。可真正的成长,是模型在暗处决定的。努力是必要条件,但模型是决定条件。就像你跑马拉松,如果路线选错,你再拼命也到不了终点。

那么,如何在三十岁之后改变模型?我给过朋友一个小建议:每年做一次“成长盘点”。写下过去一年里,你在哪些事上真的有突破,哪些事只是重复。然后问自己,明年是否还要用同样的方式继续?我第一次做这个盘点时,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花在重复写文章上,却很少投入到新的尝试里。于是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实验:半年内尝试新的内容形式,比如视频。结果虽然一开始磕磕绊绊,但后来反而拓宽了思路,也帮我找到新的增长点。

还有一个小动作,叫“角色交换”。当你对一件事陷入惯性时,试着问自己:如果我是老板、我是客户、我是读者,会怎么做?这种视角切换,本质上就是在改变模型。它让你不再困在单一身份里,而是逼迫你跳到更高的层级去看问题。

三十岁之后,真正的危机不是年龄,而是路径。如果你还在用二十岁那套蛮力逻辑去拼,终有一天会发现,再多的努力都换不来质变。改变模型,才是打开局面的钥匙。

有人问我,改变模型是不是很难?其实难的是迈出第一步。你不需要立刻彻底颠覆,只要先在一个点上试一试,把努力放在更高杠杆的位置。等到你亲眼看到产出的差别,你就会明白,所谓牛人与普通人的差距,从来不是谁更辛苦,而是谁更懂得换轨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直到精疲力竭,才意识到这一点。幸运的是,只要你愿意开始,哪怕三十岁以后,也永远不晚。

愿我们都能在三十岁之后,不被困在原地的努力里,而是学会用更优的模型,跑出更广阔的天地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