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对话罗振宇:比知识和学识更重要的,是见识
2025-09-17
那天是2021年12月的一个晚上,抖音的屏幕上,两个熟悉的面孔并排出现。俞敏洪,白衬衫,略显疲惫的眼神里透出一股倔劲;罗振宇,语速依旧快,逻辑依旧紧,像是随时要抛出一个新观点。评论区滚动着,观众的提问一浪接一浪。有人问读什么书,有人问怎么突破35岁瓶颈,也有人单刀直入:到底什么才是人生最核心的竞争力?
直播里,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:见识。俞敏洪说,比起单纯的知识储备,一个人更需要见识。罗振宇点头,说这也是教育最大的缺口,学校能教的是知识和技能,却难以直接教人见识。屏幕那头的观众们一时间安静下来,仿佛这个词击中了很多人的隐痛。
什么是见识?它不是一摞摞的书本,也不是一行行的考试分数。它像是一个人眼中的光,能看穿表象,能在复杂里辨清方向。知识解决的是“知道什么”,学识解决的是“理解为什么”,而见识,解决的是“怎么走得更远”。
俞敏洪年轻时,曾经在北大逃掉一半的课。他直言,那些课照本宣科,听了不如不听。后来他自己当老师,坚决不点名。他说,如果讲得好,学生自然会来。那是一种见识:真正的学习,不是靠强制,而是靠吸引。表面上,他只是在谈教书,实际上,他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底层逻辑: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是经得起自发选择的。
罗振宇也举过一个例子。一个小时工,靠着细致周到、主动热情,成了整个小区都抢着推荐的人。没有名校学历,没有显赫背景,却赢得了信任和口碑。见识在哪里?就在于她懂得,人不是靠价格被选择,而是靠“独特的人格标签”被记住。
这让我想起一份外部研究。哈佛大学进行的“成人发展研究”,持续75年,追踪了724个对象。结论令人意外:决定人生幸福感的,不是财富,不是名声,而是关系和意义。而关系与意义,本质上都需要见识来支撑。一个没有见识的人,很容易在关系里迷失,在选择里走偏。
可见识并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,它需要时间,需要环境,也需要主动的试探。就像俞敏洪总结的五个维度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阅人无数,名师指路,个人领悟。听上去熟悉,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掉后半截。很多人以为读书就够了,结果书读得不少,却依旧在现实里一筹莫展。因为他们忘了,书本之外的走访、交流和体验,才是见识真正的磨刀石。
这里有一个可做的小实验。今晚,你可以随便翻一本书,摘一句让你有触动的话。然后试着在生活里找到一个对应的场景。比如书里写到“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”,那你明天就观察一下,你的一天里,有多少事是被动应付的?你会惊讶地发现,见识并不是抽象的,它就是生活里一次次的选择。
当然,小实验常常会失败。记得我第一次尝试时,摘下的一句话是“人应该多角度思考”。结果第二天开会,争论到激烈处,我还是忍不住用情绪怼了同事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自己只是把话记住了,却没有让它进入行动。于是我开始返工,每次争论前先写下三种可能的方案,强迫自己冷静。几次下来,效果真的不同了。这就是见识的训练:失败并不可怕,怕的是不愿返工。
在与企业家们的对话中,俞敏洪提到过,他每年都会刻意和不同的人深聊,不是寒暄,而是挖到具体问题。这其实也是见识的一个来源。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,不在于资源多少,而在于思路开阔与否。有人困在岗位的瓶颈里,看不到出路;有人却能从别人的经历里借力,找到新角度。见识让人不至于局限在单一的坐标里。
责任感,也是见识的一部分。罗振宇说,35岁以后,如果你还在四处投简历,那意味着你在之前十几年,没有积累出自己的“被需要”。这话扎心,但真实。见识不是单纯的认知,它还包含一种姿态: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背书。一个人能不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,往往不是靠知识,而是靠见识背后的担当。
如果你愿意,可以再做一个小动作。拿一张纸,写下你此刻最困惑的事。然后在旁边写两列:如果继续不变,会怎样;如果立刻改变,会怎样。你会发现,答案往往不在知识里,而在见识里。因为见识决定了你能不能看清局限,看清代价,看清未来的可能性。
遗憾的是,很多人把学习停留在知识层面。拿到学历,背会概念,以为万事大吉。等到社会快速迭代,才发现自己连一场对话都接不下去。知识是静态的,见识是动态的。没有见识,再多知识也只是堆砌。
合上直播的回放,我记得俞敏洪最后的一句话:“修炼自己,造福他人。”这句话看似平常,却藏着见识的真意。修炼自己,是积累知识和学识;造福他人,是见识的落地。真正的见识,从来不是孤芳自赏,而是能被别人感受到,被世界接纳。
朋友后来评价说:“一个人真正的见识,是别人愿意跟随他,而不是他多会说教。”这句话像是对那场直播最好的注脚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