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人真正的强大,从拒绝“自我内耗”开始
2025-09-17

有时候,一个人的心比身体更累。朋友阿敏前几天在茶馆里对我说,她最近整天感觉被掏空。明明没做多少事,却总觉得肩上压着千斤重担。有人一句无心的话,她能在心里翻来覆去琢磨一整天,甚至晚上失眠。她低声叹息:“不是工作拖垮了我,是我自己把自己拖垮了。”这句话让我愣住。因为这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写照,而是很多中年人正在经历的隐秘困境。

心理学上有个词,叫做“自我内耗”。简单说,就是在脑子里打一场又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。别人一句话,你解读成十层弦外之音;一件事没开始,你先想象出十种失败的结局。外部环境并没有真的逼你,但你自己先把自己耗尽了。

有研究显示,中国职场人里,超过七成有明显的情绪劳动消耗感。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提出过“情绪劳动”理论,指的是人为了完成工作,需要刻意管理自己的情绪。但问题是,当这种情绪劳动演变成内耗时,你不仅得不到回报,还会把自己榨干。长此以往,动力被摧毁,生活失去色彩。

更可怕的是,内耗往往伪装成勤奋。你以为自己在努力,实际只是心里翻腾。比如老板让你写一份报告,你没动笔,先焦虑了三天。越焦虑越拖延,越拖延越焦虑。最后硬着头皮赶工,交上去的质量低到自己都没信心。你不但没成就感,反而更害怕老板的评价。看似做完了,实际上你早就被掏空。

类似的故事,在生活里到处可见。有人因为朋友圈的一条点赞顺序,揣测谁冷谁热;有人因为同事的一句玩笑话,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孤立;有人因为未来的未知,反复演练各种可能,却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。表面上是谨慎,实际上是自我消磨。

我曾经也陷进去过。刚创业那会儿,我每天都在想,如果失败怎么办?资金链断了怎么办?别人嘲笑怎么办?想得越多,越不敢动手。直到有一天,一位前辈看着我,说了句:“想太多,就是没干。”那一刻我才猛然醒悟。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败在环境,而是败在自己脑子里的小剧场。

要走出内耗,不是一夜之间能完成的。但可以从小动作开始。比如你可以尝试写“情绪日志”。每天花十分钟,把让你焦虑的事写下来,问自己一句:“这件事真的发生了吗?还是只是我想象的?”大多数时候,你会发现,九成的担心根本没有发生。这个练习能帮你看清:原来很多恐惧是虚拟的,不值得耗尽心力。

还有一个方法,是“微任务拆解”。当一件事看起来庞大到令人窒息时,把它拆成可以立即执行的小步子。比如要写一份三千字的方案,先列出三个小标题,每个小标题写三句话。三句话写完,再往下展开。这样一来,原本让你焦虑的“大山”,就被切成了一块块可以搬动的小石头。

但过程里也会有失败。我曾经试过用“待办清单”来减少内耗,结果一开始写得太满,每天列十几件事,晚上总有大半没完成。反而因为没勾掉清单上的内容,更焦虑。后来我才明白,清单不是用来惩罚自己的,而是用来聚焦。当我学会一天只列三件必须完成的事,反而能心安。失败和返工,其实是找到更好方式的必经之路。

外部的证据同样能帮我们理解内耗的危害。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,长期陷入自我反刍思维的人,焦虑和抑郁风险是普通人的两倍。世界卫生组织也在2021年的报告中强调,精神健康问题正成为全球职场最大的隐形成本之一。换句话说,内耗不仅仅让你情绪不好,它还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职业发展。

真正的强大,不是你能一口气解决多少问题,而是你能学会和自己和解。有人说乔布斯每天穿同样的黑色T恤,是为了把有限的决策力留给重要的事。这就是拒绝内耗的一种方式——不在无意义的小事上消磨精力,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。

在与心理咨询师朋友聊天时,她曾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:“内耗的人,其实是没把自己当朋友。”她提醒来访者,试着问自己一句:“如果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,我会对现在的自己说什么?”很多人愣住,然后落泪。因为他们发现,自己对别人都能温柔,唯独对自己苛刻。

或许我们需要学会练习善待自己。哪怕是每天留出十五分钟,关掉手机,泡一杯茶,静静坐着。这不是偷懒,而是让大脑有机会冷却。你会发现,当大脑安静下来,很多所谓的“问题”根本不值一提。

拒绝内耗,并不是让你变得麻木,而是让你把力气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。生活不缺挑战,但挑战本就够多,不需要你自己再制造额外的敌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