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5岁做新媒体,30岁年入千万:现在做新媒体还来得及么?还能赚钱么?
2025-09-17

夜色刚落下,北京地铁的末班车驶过三环高架,车厢里的人群神情各异。一个二十七岁的女孩靠在车窗,手里还握着刚刚录完的短视频脚本。她眼睛里有光,却也有迟疑。她问自己,现在入局新媒体,还来得及么?她刷到朋友圈,有人说红利期早就过去了,有人说流量都被巨头拿走了,还有人说,做什么都不如早点找份稳定工作。但心底那个声音偏偏不肯安静:再不试,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了。

这类困惑并非她一人。过去几年,越来越多的人问出同样的问题:新媒体是不是结束了?还能赚钱吗?可一边是质疑,一边却不断有人靠着内容逆袭,短短几年,买房买车,甚至实现财富自由。矛盾就在这里,为什么有人说晚了,有人却刚刚开始就赚到第一桶金?

资料显示,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2年的报告,全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10.67亿,其中超过九成的人会在短视频和图文平台上消费内容。这意味着,新媒体的用户基础并没有萎缩,反而在扩张。换句话说,问题从来不在行业,而在于个体能否跟得上节奏。

还记得2015年,公众号刚火的时候,很多人也说红利没了。但后来,依旧有人抓住风口,把单篇广告报价做到六位数。如今,短视频、直播、社区化平台接力出现,逻辑其实一样:谁能创造信任与流量,谁就能站到台前。

那天,我见到一个年轻男孩,他在霄云路的一家咖啡店里,一边喝着廉价美式,一边剪辑视频。他抬头说:“我账号才开三个月,粉丝涨了五万。有人说已经太晚,可对我来说,这才刚开始。”他笑的时候带着点紧张,但眼神真切。表面上他只是个普通打工人,实际上,他在用业余时间做着小实验:坚持每天更新视频,不追热点,只做一个垂直领域。三个月下来,他发现数据逐步爬升,订单也随之而来。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明——来得及。

当然,也有人折戟。一个朋友模仿别人的视频风格,连续更新一个月,播放量却始终停留在几十。那段时间他灰心丧气,甚至觉得自己没天赋。但返工后,他调整策略,不再照搬,而是结合自身经历,做“打工人下班30分钟技能分享”。没想到,反而引发共鸣,流量直线上升。这个过程提醒我们:失败不是命运,而是修正路线的必经环节。

国外的研究同样给出支点。皮尤研究中心在2021年的报告指出,用户对“个性化、真实化”的内容黏性显著提升,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的人,更容易获得持续关注。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复制式的内容难以长久,而真实的经验与洞察却能留下粉丝。

一个很现实的小动作是,你完全可以从今天开始,拿起手机录一条一分钟的分享。内容不必完美,只要真实。你讲一段工作里的经验,或者复盘一个小失败,都会有人感兴趣。哪怕只有几十个人看,你也在逐步积累信任。而这份信任,就是未来转化的土壤。

有个女孩在视频号上坚持做“每日读书一分钟”,每天拍下自己翻书的样子,说几句心得。刚开始无人问津,她却把这当作一种自我实验。半年后,她的粉丝突破十万,还被出版社邀请合作做推广。谁能想到,当初只是日常小动作,如今却变成新的职业方向。

有人感慨,新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,普通人机会越来越少。可你换个角度想,任何行业只要有价值,都会内卷。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机会,而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切口。那天,一位行业前辈对我说:“别怕市场大,怕的是你没定位。找到一个属于你的细分赛道,再小也能成山。”这句话,我至今记得。

回到开头那个在地铁上的女孩,她在犹豫中决定开始行动。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规则:连续三十天每天更新,哪怕只有十几秒,也要发出来。这是她的第一个小实验。结果不到两周,她的短视频有一条突破了五万播放,后台也有人来问能否合作推广。这让她第一次切身体会到:新媒体的机会,不在未来,而在当下。

朋友评价她时说:“她从不问来不来得及,她只问今天能不能多做一步。”而这恰恰就是本质所在。

有人会继续怀疑:行业是不是会消失?但我们都清楚,不可能有一个没有媒体的社会。传播的形式会变,平台会迭代,但内容的需求不会停。过去是报纸杂志,再到微博公众号,如今是抖音小红书视频号,未来还会有新的载体。唯一不会变的是,人永远需要故事与表达。

或许,你也正处在十字路口,犹豫要不要入局。请记住,行业不会等你,但也从未拒绝你。能否赚钱,从来不取决于你什么时候开始,而取决于你能否坚持迭代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