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年薪200万的前辈被裁掉了,月薪不到1万的我们该怎么办?| 分享5点心得
2025-09-17
那天深夜,朋友在茶馆里低声讲起一个消息。一个在行业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前辈,年薪两百万,却在三月被公司裁掉了。学历耀眼,履历完美,曾是众人眼里的成功范本,可最终还是走到“没办法,我们太贵了”的无奈结局。说到这句话时,朋友摇了摇头,语气里透着唏嘘。听完我却愣了很久,脑子里反复冒出一个问题:当一个顶尖人物都被淘汰,我们这些月薪不到一万的人,又该怎么办?
表面上,这是个关于个人遭遇的故事,实际上却揭开了整个职场的冰冷逻辑。公司看人,不是看你多努力,也不是看你多优秀,而是衡量性价比。一个人再强,如果薪酬高到超出他所能创造的边际价值,那他就成了账面上最方便被拿掉的数字。于是,你会明白,对于年轻人而言,所谓的激情、潜力,在公司眼里并不稀缺,真正的底牌反而是“便宜”。
听上去残酷,却恰恰是事实。便宜,意味着你不至于成为成本清单上第一眼就被盯上的人。只要能完成本职工作,你的存在比替代你的人更划算,公司就懒得动你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,拿着低到不甘心的薪水,却相对安全。换个角度,这也是一种保护。可问题在于,没有人愿意一辈子靠“便宜”存活,谁都希望有一天能突破低薪,活得体面。这就逼着我们去思考:怎样让自己走到下一步。
在与一位老领导的对话中,他说过一件让我印象极深的事。他从不主动提加薪,在不同公司辗转多年,薪资却始终高于同龄人。他的解释很简单:一个人的薪酬,总是围绕他创造的价值上下浮动。高不了太多,也低不了太多。你若只盯着工资单斤斤计较,结果往往是价值跟不上薪水,裁员名单里就有你。相反,若你始终让雇主觉得“好使又划算”,给他挣一百,自己只拿三十五,那你永远会是他最不愿失去的人。
这种逻辑不是教你做廉价劳动力,而是提醒我们:真正的底气,不是谈判出来的,而是做出来的。数据可以佐证,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,大部分裁员发生在价值与薪酬不匹配的群体上,而不是单纯的绩效低者。换句话说,别总幻想靠小技巧套出更高工资,最稳妥的办法,还是让自己持续创造远超薪水的价值。
可很多年轻人误以为财富靠省钱累积。工资不高,于是精打细算,攒下几千块,心安理得。但时间会告诉你,这是一场自欺。真正的财富是指数增长,不是线性累加。而年轻时最值得投入的地方,不是银行账户,而是自己。学一门技能,练一项本事,跟随比你强的人学习,把钱和时间都砸进成长里。哪怕短期看不到回报,三五年后你会发现,自己已经和大多数人拉开了差距。这就像复利效应,前期缓慢,后期势不可挡。
我曾经试过一个小实验,把原本攒钱买数码产品的钱,用来报了个写作训练营。前几个月,收获不大,心里甚至怀疑是不是浪费。可一年下来,写作成了我新的收入来源,开辟了额外的通道。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:投资自己,才是最不会亏的买卖。相比之下,冲动消费带来的快感,不过转瞬即逝,还可能把生活成本推到高位,让你在意外来临时不堪一击。想想那些曾经赚得盆满钵满,却因高消费和高负债迅速坠落的明星,面子和享受撑不起一生。
另一个更现实的难题在于规划。很多人会说,人生哪里能规划?意外那么多,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。可真实的情况是,正因为意外太多,更需要提前拉高视野。观察过无数案例你会发现,四十岁之前的成就,几乎都取决于成家之前的积累。结婚生子之后,责任骤然加重,成长速度必然减缓。你再有心,也很难和二十多岁的单身青年相比。所以,如果你还年轻,还没被生活的重担绑死,那就一定要把前十年用足。把基础打牢,把路径想清楚。
我记得一位朋友说过,他刚毕业时喜欢下班后喝酒聚会,觉得人生就该享受。可三十岁后,他发现身边人都已经拉开差距,有的成了团队骨干,有的早已积累了副业收入,而自己还在原地打转。那一刻,他才懊悔年轻时没有提前规划,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短暂的欢愉里。
这些故事都指向一个相同的答案:职场没有安全区。高薪者未必稳,低薪者未必输。真正决定你能否走远的,不是学历光环,也不是运气,而是你能否在不同阶段做出清醒的选择。年轻时敢便宜,但不能只图便宜;进入状态后要持续创造价值,而不是陷在工资焦虑里;别急着攒钱,先砸向自己;克制消费,别让欲望反噬;趁责任不重时,把未来十年想透。
遗憾的是,那位被裁的前辈,没能等到自己价值再次释放的机会。可对我们而言,故事还在继续。与其担心哪天轮到自己,不如从今天开始,就在行动里积累主动权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