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线小镇vs北京海淀,养出来的孩子差距有多大?一个人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,取决于自己
2025-09-17
那天深夜,我刷到一个短视频。标题是《小镇孩子vs海淀孩子》。画面里,两位同龄的女孩在回忆成长经历。一个说,她小时候作文写得好,是因为家里随手翻到的书就是《论语》《莎士比亚全集》。另一个说,她作文一直差,因为家里唯一的读物是邻居丢掉的旧杂志。那一瞬间,我屏幕前愣了好久。我们都明白,孩子的起点不同,跑道的宽度也不一样,可这差距究竟有多大?是否真的决定了他们一生?
资料显示,北京海淀区常年占据全国教育资源的顶端,仅清华北大录取人数,每年就能超过中西部整个地级市的总和。与此同时,教育部在2022年发布的数据中提到,全国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,仍然落后城市十个百分点以上。数字背后,是无数孩子的选择与命运。
刘梦娜的故事,让人心酸。她从江苏小镇走出来,小学三年级之前由爷爷奶奶带大。学习差,考卷上常常只有几十分。那天,她拿着卷子回家,爷爷大发雷霆,不准她吃饭,让她站在门口反省。训斥之后,他只留下了简单的一句话:“以后要好好考。”没有方法,没有陪伴,只有要求。
而王逅逅的童年则完全不同。她住在出版社的家属院,推开门就是成堆的书。她父亲每天六点陪她读英语,母亲下班后和她一起复习。遇到问题,他们会请教研究生,甚至动用人脉找老师指点。环境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塑造了她。作文写得好,不是因为天赋,而是因为书桌上永远放着经典。英语成绩提高,也不是奇迹,而是清晨和夜晚积累的无数次朗读。
表面上,两个人都在往上走,但方式完全不同。刘梦娜更多靠“碰”,靠打工、靠苦熬,她用洗不完的碗换来一次觉悟:“我还是去上学吧。”这种反向激励,让她一步步逼近出口。王逅逅则是被稳稳托住,她能选择兴趣班、模拟联合国、出国交流。她的成长路径,看似顺遂。
在与教育研究者的对话中,我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出身不是决定命运的锚点,而是起跑时的坡度。”坡度陡的人,要花更多力气往上爬。而平地上的人,哪怕走得慢,也不至于摔得太重。
我记得有一次采访一位来自山西小城的男孩,他考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。他说,高中三年,他唯一的娱乐是晚自习后看天空,“因为那是唯一免费的辽阔”。他失败过,高二的时候成绩下滑,想过放弃。但老师让他试一个办法:每天晚上写下第二天要背的三行古诗,哪怕再累也要完成。小动作累积,成了他的秩序感。他笑着说:“没想到,这么小的实验,把我拽回了节奏。”这就是返工的力量——不必一下子逆转全局,但小试一招,慢慢能拉住自己。
反观王逅逅,她也经历过失败。那年创业,她拿到投资人的支持,但很快因为缺乏经验而失败。她说,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,“家庭给予的背景和资源,并不能替代个人的积累。”那一刻,她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
外部证据也能印证这一点。英国纪录片《人生七年》追踪了14个孩子的成长。出身贫寒的Nick,靠着坚定的目标一路成为教授;而出身优渥的孩子,有的中途迷失,选择平凡工作。影片导演迈克尔·艾普特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社会阶层的确影响轨迹,但更关键的是孩子是否知道自己要去哪儿。”
所以我们看到,刘梦娜通过打工、创业、自媒体,最终在29岁过上了还不错的生活。王逅逅,虽然资源丰富,但选择了更自由的写作和开店。两人的经济状况相差不大,但心态却完全不同。一个始终在攀登,一个学会了放手。
有父母的托举,孩子会少走弯路。但没有托举,也并不等于绝境。真正决定命运的,是孩子有没有目标、有没有野心。古语有云: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。”意思是,只要志向坚定,再远的地方也能抵达。
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,哪怕今天就能开始。拿出纸笔,写下你最想成为的样子,不是父母希望的,不是社会定义的,而是你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。哪怕只是写下一句话:“我想过一种不被焦虑裹挟的生活。”然后每天想一想,你今天的行动是不是在靠近它。
我们总以为,出身像一道无法跨越的墙。但其实,墙上常常有裂缝,有人从缝隙中爬出来,有人干脆在墙根种一棵树,等它长高再翻过去。路永远存在,只是代价不同。
一个孩子未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,出身会影响,但不会决定。真正决定性的,是那句埋在心里的回答:“你,想成为怎样的人?”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