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有些人1年的发展,能抵得上别人3年?
2025-09-17

你好,我是粥左罗。

杭州的雨,下得又急又碎。出租车的玻璃上满是水痕,透过模糊的车窗,能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弯着背,紧紧抱着电脑包。他刚从公司出来,熬了整整三天夜,终于把项目赶完。可等到结算的那一刻,他发现奖金没了,连岗位都被调整了。他盯着工资条,半天没说话,只憋出一句:“我是不是一直走错了路?”

这不是个例。很多人努力拼命,却发现一年下来原地踏步,而另一些人,仿佛踩着风口,一年抵得上别人三年。为什么?差别真的在勤奋吗?

资料显示,中国人平均每年工时超过2100小时,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。但同样一份辛苦,产出的结果却天差地别。努力当然重要,但决定性的不是你多用力,而是你站在什么地方、顺着什么势。

北京,有个朋友告诉我,他大学毕业时去了某传统制造业,天天忙到深夜。五年过去,职位从主管升到经理,工资翻了一倍,但所在行业整体下滑,利润空间被压缩,他的努力只是在填补下行的坑。另一位同学毕业时去了互联网,当时行业正爆发,两年就换了两家公司,职位跳到总监,薪资比前者高了三倍。两个人都很努力,但框架不同,结果就像两条平行线,越走越远。

人的一生,本质上是在不同框架里博弈。出身是第一个框架,无法选择。有人出生在北上广,父母就是资源;有人在四五线小城,起点就是天花板。你说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改变命运,这句话听着热血,放在现实里却显得残酷。唯出身论是耍流氓,无视出身论更是自欺欺人。明白局限,不是为了认命,而是为了在可能的20%里寻找突围的路。

胡玮炜的故事大家熟悉。她当过十年记者,薪水平平。2015年切换框架,创办摩拜。三年后,27亿美元的收购让她财务自由。你能说她突然变得比以前聪明三倍吗?不,她只是换了框架,把个人努力嫁接到行业爆发的势上。

很多人卡在一个误区,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,再多熬夜就能逆袭。可事实是,你可能正推着一块石头在下坡路上,费尽力气也难有结果。反过来,哪怕你只是普通努力,但一旦站在上升的框架里,整个浪潮都会推着你走。

所以,借势是核心。借城市的势,借行业的势,借公司的势,借老板的势,借圈子的势。你没法改变出身,但你可以换环境;你没法决定行业命运,但你可以选择加入哪一条赛道。

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他的“小实验”。他原本在县城做小生意,每天忙到深夜,净赚不过五千。他决定换个框架,去省会找工作。起初不顺利,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。失败让他怀疑自己,可他没停,改了简历,找人内推,三个月后进了一家新兴互联网公司。第一年,工资比在县城翻了一倍,第二年,拿到股权激励。那一刻他才明白,努力放对了地方才有意义。

当然,借势不等于投机。2018年,有一批人涌入区块链,短期内确实有人暴富,但更多人血本无归。真正的借势,是在大框架下持续积累,而不是赌一把暴涨暴跌。

资料显示,麦肯锡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:在技术快速迭代的环境中,个体平均每两到三年就需要一次职业技能重构。换句话说,你必须不停调整框架,否则很快被淘汰。

那如何操作?这里有两个小动作,你今天就能尝试。第一,把你现在的行业放在大背景里,看它是整体上升还是下行。如果大势已去,再拼命也是逆水行舟。第二,写下你身边最有潜力的五个人,想想你能不能靠近他们,借他们的势。这不是功利,而是现实。因为人就是环境的产物。

但也别以为找到风口就能高枕无忧。雷军曾经说过,飞猪理论不是让你偷懒,而是提醒你:风口来时你必须扑上去,哪怕冒着风险。很多人看到机会,却犹豫观望,等到风停了才懊悔。

借势,还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局限。你可以不喜欢老板,但如果老板是势能的核心,你就要想清楚是去依附还是去寻找新的伯乐。你可以吐槽圈子无趣,但如果你没勇气走出去,新的圈子不会主动迎接你。

真正能一年抵三年的人,往往有一个共性:他们不执拗于“靠自己硬撑”,而是懂得把个人努力叠加在势能上。那种力量,是十倍百倍的放大。

最后想起一句话。阿基米德说:“给我一个支点,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。”所谓支点,就是势。它可能是一个人,一座城,一条赛道,一个阶段的浪潮。找准它,借上它,你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不一样的跨度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