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看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我才真正明白了人为什么要读书
2025-09-17
雨夜的书店,昏黄的灯光下,有人翻开一本厚重的旧书,纸张散发出淡淡的霉香。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这部电影我看过很多遍。年轻时看,沉迷的是安迪用小鹤嘴锄敲开命运囚笼的桥段;年纪渐长再看,心里却被另一件事击中:人为什么要读书?答案,竟全在这部电影里。
安迪第一次被关进肖申克,所有新来的囚犯在第一夜嚎啕大哭,只有他一声不响。他翻开书,拿起鹤嘴锄,开始在石头上刻字。别人看是无聊的打发时间,他却在用知识和爱好重建自己的秩序。资料显示,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中曾写到,人即便身处绝境,也可以通过寻找意义来维系心灵的自由。安迪就是这样,他在绝境中抓住了读书带来的微光。
多年以后,他在屋顶替狱警算税,借一句税法条文换来所有囚犯的啤酒。他在图书馆读经文,借一段熟记的章节蒙混过监狱长的盘查。他在夜里翻阅地质书籍,懂得了混凝土的弱点,挖出通向自由的隧道。表面上,他只是一个囚犯;实际上,他用书本为自己建造了一张看不见的地图。那是属于他个人的坐标系,别人看不见,他却能一步步往外走。
有人说,安迪的越狱靠的是运气。我却觉得,那是知识带来的复利效应。他读过的每一本书,学过的每一条法则,都像是一颗小石子,铺成了他通往自由的道路。读书看似无用,但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,它们会以你无法预料的方式回馈你。
与他形成对比的,是布鲁斯。五十年监狱生涯后,他拿到假释通知,反而惊慌失措。出狱后,他不会过马路,害怕车流;在超市打工,顾客嫌他动作迟缓。他写信说自己“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”,最终在小公寓里选择自缢。体制化的牢笼,比铁门更可怕。它让一个人忘了自由的味道。可是安迪不同,他让自己始终保持与世界的连接,而这根线,就是书。
在与朋友的对话中,他说过:“监狱能夺走你的身体,却夺不走你的思想。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道出了读书的真正力量。书可以让人保持清醒,抵御同化。它像是一种隐形的武器,让人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的磨损中彻底丧失自己。
有趣的是,安迪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周密计划。他也经历过失败和返工。刚买到鹤嘴锄时,他以为只是雕刻打发时间;发现墙体松动时,他尝试挖掘,常常受挫;申请图书馆补助时,他写了六年信,一直没有回应。但他没有放弃。他用失败换来反馈,用返工换来修正。真正的教育不是一次性的顿悟,而是一次次挫折中的坚持。
这个过程,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复制。哪怕不在监狱里,也可以做一个小实验:每天抽半小时,读一本不相关的书。读财务的人可以读文学,学艺术的人可以读科学。短期看似无用,但久而久之,你会发现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你看待问题的方式。安迪读《圣经》时没有想到,有一天会借这本书藏起越狱工具。我们读书时也未必能预料,哪句话、哪段知识,会成为未来困境里的解药。
哈佛大学在2014年发布过一份研究报告,指出持续阅读能显著提升个体的认知灵活性和抗压能力。也就是说,读书不仅是获取信息,更是训练大脑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思考的能力。这恰恰是安迪和布鲁斯的区别。一个把书当作工具,另一个被高墙驯化成囚徒。两种选择,两种命运。
书犹良药,可以医愚;书如巨尺,可以丈量世界。这句话不是夸张,而是事实。读书能让人明白,人生不是眼前的困境,还可以有别的可能。它帮你保持一种纵深感,让你不被当下的囚笼彻底困死。就像安迪常说的:“忙着生,或者忙着死。”读书,就是在为“忙着生”积蓄力量。
有人问,既然读书这么重要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觉得无用?我想,原因很简单:读书的回报不是即时的,它需要时间沉淀。就像安迪挖了十九年地道,才换来一个自由的夜晚。多数人坚持不下去,于是觉得没意义。但世上没有白读的书。你读过的每一页纸,都在你的生命里留下痕迹。它可能不会立刻显现,却会在某个转角,成为你跨过去的桥。
影片结尾,安迪在风雨夜里逃出肖申克,雨水冲刷着他满身的泥污。他张开双臂,仰望天空。那一刻,不是鹤嘴锄救了他,而是那些年日复一日读过的书,帮他撑过了孤独、暴力和黑暗。没有那些书,他也许早就倒下了。自由不是突然降临的,而是他一步步读出来的。
读书,并不是为了变得“高大上”。它的意义更朴素:当生活逼仄到只剩三尺之地,你依然能在书里看见辽阔的世界。它让你知道,高墙之上还有星辰,大雨过后还有海岛。它让你在最孤独的时刻,依然能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保持对话。
再看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我才真正明白,人为什么要读书。因为那是我们与自由的契约。即便身陷囹圄,只要还有书,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。读书不是逃避,而是准备。准备在某个时刻,用知识为钥匙,打开属于自己的那扇门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