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刷屏的俞敏洪,我敬你是条汉子!
2025-09-18

那天的傍晚,京城的风透着点冷意。街口的小饭馆里,电视屏幕上正播着新东方退场的新闻。有人放下筷子愣了几秒,随口来了一句:“俞敏洪真是个汉子。”声音不大,却像一块石子丢进水里,漾开涟漪。坐在同桌的年轻人点了点头,眼神里透着复杂,有钦佩,也有一丝怅然。为什么呢?因为所有人都明白,这个名字在很多中国家庭里,几乎等同于另一种命运的可能。

我们习惯了把成功理解成永远的掌声,但少有人去看一个人如何退场。表面上,新东方捐出七万多套课桌椅,只是处理固定资产的方式之一,实际上,这背后是一种选择。桌椅可以卖钱,换点现金撑日子,可他们却让卡车一路驶向乡村。有人冷嘲热讽,说这不过是作秀。但仔细想想,一个企业在市值蒸发两千多亿港元的窘境下,仍愿意把价值上亿的物资拱手送人,这真是精心算计吗?更多的可能,是一种不愿“糟蹋”的倔强,一种即使退场也要留痕的执念。

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非典。那时的新东方,同样面临现金流断裂,学生排着长队退费,从楼上一直排到楼下。银行的限额规定卡死了出路,俞敏洪几乎一夜白头,却没有选择逃跑。他去银行一次次请求,找朋友四处借钱,硬是凑齐了两千万,把每一笔退费还给了学生。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选择:兑现承诺,哪怕代价是自己差点被压垮。这样的行为模式,不是一次性的突发奇想,而是反复出现的逻辑。也因此,当“双减”来临,他依旧延续了那种看似笨拙却干净的姿态。

有人说,一个人的胸襟要看他在低处的模样。的确,俞敏洪的低处不少。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,进了北大又被肺结核拖了一年,工作后偷偷出去上课被单位开除,刚赚点钱又遭遇抢劫险些丢命。换作别人,或许早已认命。但他始终维持着一种近乎固执的温和。他可以一边落魄,一边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十六个小时;可以在教培行业最热闹的时候,悄悄提高教师待遇;可以在遭遇失败时,不去抱怨体制和运气,而是默默咬牙继续走下去。就像他自己说过的,草可以活着,但永远长不大,唯有做一颗种子,即使被埋进泥土,也能汲取养分,长成参天大树。

如果说捐桌椅只是一个动作,那么背后的精神内核,才是值得琢磨的。他深知,自己曾经无数次淋雨,才格外懂得为别人撑伞的重要。那些乡村学校的孩子,用着破损的课桌,一坐就是好多年。新东方的桌椅一送去,教室立刻焕然一新。这不只是物质的更替,更是让那些孩子感受到:有人记得他们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曾说,人们对经历的记忆,不是平均,而是高峰和结尾决定的。对于这些孩子来说,那些发亮的新桌椅,就是成长记忆里的一处高峰。而对于新东方来说,在退场的节点留下这样的印记,本身就是另一种价值的延续。

不过,事情从来不会一帆风顺。退场意味着巨大的代价,也必然伴随着试错。比如新东方最初尝试转型电商直播时,前几场效果惨淡,尴尬到有人在弹幕里调侃“这比讲课还难听”。团队甚至一度考虑是否要止损。但他们硬着头皮继续磨,直到“东方甄选”的双语带货模式跑通,才逐渐扳回一局。失败返工的过程,正是把“幻想”踩实为“土壤”的过程。没有这种试错,就不会有后来那个被称作“文化带货”的独特赛道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坚持并非孤立存在。放眼更广的商业环境,不少同行在“双减”后选择跑路,欠薪、拖费、留下满地鸡毛。反衬之下,俞敏洪的体面,就格外突出了。体面不是虚饰,而是责任的另一种表达。退费兑现、工资结清、桌椅捐赠,这些举动的背后,都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解释力:谁来承担,谁来背书。他用行动告诉学生、家长、员工和社会:就算行业变了,他仍然守住底线。这种稳定的“解释力”,恰恰是他能重新站起的最大资本。

也许有人会问,这种选择值得吗?从短期利益的角度看,不值得。那些桌椅换点钱,或许能缓口气;工资能拖延,或许能撑几个月。但从长远看,这才是最聪明的投资。退场时留下多少体面,返场时就能收获多少掌声。这不是一句漂亮话,而是商业生态里真实存在的逻辑。信任是一种慢变量,它不靠一次营销塑造,而是靠多年点滴累积。当东方甄选起势,人们愿意为直播间里那股“不油腻”的气质买单,本质上就是因为对俞敏洪个人的信任,已经深深嵌入在公众心里。

这其实给我们普通人一个小实验的启发:当困境来临时,先别急着把所有筹码算计清楚,不妨问自己一句:如果我今天退场,我想留下的,是怎样的印象?这个提问,能逼着我们去思考长期的信用,而不是短期的得失。第二个可行的小动作是:试着把资源往外分配一部分,不必大,不必复杂。比如工作中主动分享资料,生活里帮朋友接个孩子。你会发现,这种看似“损失”的动作,会在未来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,转化成别人对你的一种信任。就像俞敏洪的桌椅捐赠,不是立刻见效,却在后来支撑了一个全新的品牌故事。

有人评价他是商人,但又不是纯粹的商人。他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,这在今天看来近乎天真的信念,却恰恰是他最执着的底色。他不热衷于绯闻,也不沉迷于短期的风口,而是反复强调教育的价值。这样的坚持,让他在跌宕中仍保持清醒。正如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:“伟大不是在于永不跌倒,而是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站起。”俞敏洪跌倒过很多次,却始终愿意再站起来。他的坚韧,和他的温和一样,都成了新东方气质的一部分。

合上这一段故事,我们或许该明白,所谓敬佩,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赚了多少钱,而是因为他在最低谷时,依旧选择了优雅。那些年,他确实淋过无数场雨,但他没有选择让世界一起湿透,而是试着撑开一把伞。伞可能不大,却足以让一些孩子坐在新的课桌前,眼神里亮起光。伞可能不牢,却足以让一些员工领到最后的工资,心里还存感激。伞可能不完美,却足以让公众看到,一个企业家真正的担当。

我们当然无法预测未来的新东方是否能彻底转型成功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这个退场的方式,本身就是一种返场的伏笔。因为社会会记得,在最难的时刻,谁还在为别人撑伞。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在风雨里,学会撑伞,而不是抱怨天色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