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减”之后,新东方捐近8万套课桌椅给乡村学校:我们淋过雨,所以不能忘记给别人撑伞
2025-09-18
夜色刚刚散去,一辆载满课桌椅的大卡车在雾气里缓缓驶入山间,铁皮被晨风吹得嗡嗡作响。车头的玻璃映出司机布满血丝的眼睛,他已经开了一夜。车门外,一群孩子早早等在校门口,他们踮着脚,伸着手,想触摸那堆整齐叠放的新桌椅。有人忍不住喊了一声:“来了!”声音带着颤抖,却清脆得让人心里一震。那一刻,所有人都知道,这些桌椅不只是木头和铁钉,而是一种久违的尊重。
故事的起点,其实是新东方不得不面对的调整。双减政策落地,培训机构一夜之间从灯火辉煌变成空楼寂静。很多校区退租,留下的,是成百上千套几乎全新的课桌椅。有人说,卖掉吧,总能收回点成本。也有人提议,干脆拆掉,按斤卖废铁。可成都校区的校长孙吉芯在走过空荡荡的教室时,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抵触。他摸了摸桌角,那是专门做成圆弧形,怕孩子磕破头;他蹲下看了看椅脚,还贴着防滑垫。明明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东西,怎么能被粗暴拆掉?
“课桌椅就该放在教室里。”他低声说。于是,他联系公益基金会,问有没有学校需要。电话那头愣了几秒,然后轻轻吐出一句:“太需要了。”
一周后,第一辆卡车出发。车厢里,摞得整整齐齐的桌椅随着颠簸轻轻晃动,就像还在呼吸。目的地是四川宜宾江安县的一所乡村中学。原本的桌椅斑驳不堪,桌面凹凸不平,用笔一戳就能扎个洞。孩子们写作业时要用厚厚几本书垫着,椅子东倒西歪,需要塞纸片才能坐稳。那天,新桌椅进校门的瞬间,孩子们轰地跑了过来,把旧桌椅高高举过头顶搬到空地上。他们喊着、笑着、闹着,像在迎接节日。
教育的意义,原来可以这么直观。正如俞敏洪说过的:“教育的本质,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。”桌椅不是知识,但它们让孩子的学习不再凑合。那一刻,知识的尊严,仿佛也被端端正正地放在了教室里。
这并非孤例。河南睢县向阳小学的吴校长接到消息,立刻租卡车连夜赶到郑州。他笑着说:“小孩一看到新桌椅,心情都好。”之前配的桌子,不到一年就坏得七零八落。新东方捐来的桌椅结实,挪不坏,教室一下子整齐了。吴校长把照片发到朋友圈,周边不少校长立刻问:“还有吗?我们也需要。”那份羡慕与渴望,透过屏幕扑面而来。
而在平桥的宋湾小学,徐校长更是亲自拆桌子拆到凌晨三点。第二天,他叫学生一个个把新桌子搬进班级。孩子们围在门口探头探脑,有人开玩笑:“校长你怎么装得这么慢呀!”更多孩子只是安静地问:“什么时候轮到我们班?”那股期待,像一盏盏灯,点亮了阴暗的乡村教室。
资料显示,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2020年的一份调查中提到,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虽然逐年改善,但“耗材缺口”依然普遍。所谓耗材,就是桌椅、灯管、打印机这类看似琐碎却天天要用的物件。一次性投入解决不了,它们消耗得快,却更新得慢。很多学校十年才补助一次,零零散散,常常一个教室里摆着五花八门的桌椅。这就是现实:硬件不缺,细节却短板。
于是,新东方的捐赠刚好切中了这个点。不是高大上的项目,而是“孩子天天能摸得着的桌椅”。这就像一场小实验,成本不高,见效却立竿见影。孩子的笑声,老师的朋友圈,都是最直接的反馈。
当然,也并非一切都顺畅。西安校长姚振华在走访一所乡村学校时,意外发现宿舍楼没有厕所,孩子冬天夜里要冒着零下二十度的寒冷跑到外面。那一刻,他愣住了。桌椅捐了,可厕所怎么办?返工的念头很快冒出来,他回到西安立刻联系基金会,追加捐建厕所的项目。有人说,这是不是超纲了?姚振华回答:“咱自己都困难,但这事该做。”话语平静,却有股不容推脱的力量。
这背后,其实是一种“责任与解释”的现场。孙吉芯说,他心疼那些几乎全新的桌椅,可看到孩子们兴奋的眼神,他觉得一切值得。姚振华说,他淋过雨,所以更知道伞的意义。俞敏洪说,教育不是功利的,它是一种心与心的召唤。不同的人,用不同的姿态,为同一个答案背书:教育,不是奢侈品,它该是每个孩子的日常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场行动并非孤立的善意。它像卡车一样,一辆接一辆,从成都到郑州,从武汉到太原。资料显示,截至统计,已有近八万套课桌椅运往乡村学校。这些卡车穿过城市与山路,带去的不是废弃物,而是另一种延续。一种机构在调整后的转身,一群教育者的自觉选择。
如果说这背后有怎样的逻辑,那便是旧法新用。原本可能被处理掉的资产,因为一个念头,被重新赋予了价值。教育公益,不必都是大手笔,往往就在这些微小的细节里发生。正如有位学者评论的:“公益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雪中送炭。”桌椅捐赠,不是要改变整个教育格局,但它能让一个孩子写字时不再歪歪斜斜。
对读者而言,这故事也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,而是可复制的行动。今天就能做的小实验,不妨是:清理一下家里不用的书籍、衣物,把它们送到社区公益点;或者在你公司里,如果发现有即将淘汰却完好的办公物资,想一想它们还能去哪儿继续发挥作用。别小看这种尝试,当你看到有人因为你的举手之劳而受益,那种成就感会远超过“省点钱”的计算。
当然,也会遇到质疑。有人可能会说,这些桌椅能用多久?是不是治标不治本?这质疑未必没有道理。公益的边界,确实有限。但问题不是值不值得,而是能不能持续。新东方的案例告诉我们,持续行动的关键是:有人愿意承担,有人愿意解释,有人愿意带头。哪怕只是桌椅,也能带动一批又一批学校加入,最终形成滚雪球的效应。
回望整个过程,从校区退租到卡车上路,从孩子举着旧椅子奔跑到校长凌晨三点拆桌子,反差巨大,却串联出一条清晰的因果链:困境催生行动,行动触发反馈,反馈带来反思,反思推动新的改变。这就是教育公益的生命力。
遗憾的是,我们知道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乡村教育的缺口,不会因为八万套桌椅就弥合。但幸运的是,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:雨还在下,有人已经撑伞。
正如古语所言:“善行无辙迹,善言无瑕谪。”真正的善意,不是喊口号,而是让别人能坐得更稳、写得更顺。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记得,在雨中时,不忘为别人撑起一把伞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