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 ‘双减’政策颁布后,更可怕的内卷要来了?”:双减落地后家长最担心的6个问题,一次说清楚
2025-09-18

深夜十一点,微信群里还在炸。一个妈妈发了一张截图,说是孩子学校要“自愿报名”课后延时服务,底下立刻跟了几十条评论,有人抱怨这是变相加课,有人嘀咕老师会不会应付了事,也有人焦虑这是不是意味着,所谓的“双减”,不过换了个马甲。她盯着手机屏幕,突然心里冒出一句话:减的真的是孩子负担吗,还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内卷?

自“双减”政策落地之后,这个问题像一条暗线,缠绕在每一个家长的生活里。有人松了一口气,说终于不用拼命找补习班了;有人更加紧张,担心孩子失去竞争力;还有更多的人,站在摇摆的中间地带,既想孩子轻松一点,又怕一旦放松,就和别人拉开了差距。

现实的矛盾就在这里。教育的本质,是为了孩子成长,但长期以来,我们的习惯却是把教育当作竞技场。表面上是作业减少了,补课少了,实际上,卷的能量并没有消失,只是转移了方向。有人开始狂报艺术体育班,有人打听所谓的“地下考场”,有人托人打探老师是否还会“暗授机经”。一边是政策的减负,一边是家长的焦虑,两股力量彼此拉扯,孩子夹在中间,像一根被拉得紧紧的橡皮筋。

我曾经在一次教育论坛上,听到一位校长说过一句话:“双减并不是教育的终点,而只是把我们重新推到起跑线。”意思是,过去我们习惯依赖外力推着孩子走,政策减掉了这些“拐杖”,接下来只能靠孩子自身的学习力与家庭的支持力。听起来振奋,但落实到一个个家庭,就变成了六个绕不开的问题。

有人最先担心的是,好学校会不会被打碎。以前升学率高,是因为生源好、老师集中。轮岗、划片一实行,好学校的壁垒被动摇,家长心里的焦虑被放大。可是,什么是好学校?真的是能把一群天赋好的孩子送进清北吗?还是能让一个普通孩子慢慢变得更好?如果教育的价值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可能性,那么未来的好学校,恰恰是那些能点燃不同孩子内心火苗的地方。

还有人心里犯嘀咕,数学和英语还是硬通货吧?别看政策说减,可学校暗地里可能还会考,补习的需求仍旧在。一个父亲在聊天时说,他听说隔壁区已经有老师偷偷摸摸开班,家长们排队送钱。我问他,你是真的担心孩子学不会,还是担心别人多学了一点?他沉默了一下,说其实两者都有。现实就是这样,政策可以规定,但竞争的心态难以一夜消失。解决的办法,也许不是盯着学校的口子,而是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。孩子喜欢的,就创造条件去学,不是因为学校考,而是因为孩子愿意深耕。

这种转移很快带来了新的问题。艺术和体育,一夜之间成了家长们追逐的新赛道。钢琴、小提琴、花样滑冰,凡是能拿奖的,都挤满了人。一个母亲跟我说,她报了花滑课,教练却直接劝退:“太晚了,这项目四岁就该开始。”她的心一下凉了。她以为找到了新捷径,结果是另一种形式的困境。这不是个别现象,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故事。所谓的“减负”,变成了“换负”,孩子不过是换了场地继续奔跑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内卷的根源,不在于培训班的多少,而在于一种深层的竞争逻辑。马尔萨斯曾经提出过“种内竞争”的概念,意思是同类之间的消耗。中国家长的焦虑,正是典型的种内竞争。羊不怕狼,羊怕的是羊群里另一个比自己跑得快的羊。双减之后,狼暂时不见了,但羊群依然在互相追赶。

有人会说,我们能不能彻底不卷?真的可以。方式不是逃避,而是“以我为主”。孩子如果能早一点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,那条赛道就会变成自我驱动的轨道。竞争依然存在,但意义不同。一个孩子如果真心喜欢建筑,他会主动钻研、画图、研究材料,而不是被逼着上奥数课、背单词。即便最后没有进名校,但他身上积累的学习力与专注度,会成为一生的护城河。

可问题是,很多家长都说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,所以才要多报兴趣班。表面是探索,实际上常常又滑向比较。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学古筝,孩子学了两个月说不喜欢,她焦虑极了,觉得钱白花了。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实验,放弃本身是方向的缩小,是对孩子的减负。真正的探索,不是拿一堆证书,而是帮孩子逐渐剥离出真正的热爱。

教育学者常常强调一个概念,叫“长期主义”。学习不是22岁就结束的事,而是一辈子的事。一个人如果能在年轻时找到值得托付一生的领域,他的竞争力会自然积累。郭德纲说相声,早年几乎没钱赚,但因为真爱,他撑了下来,最后开枝散叶。教育也是如此,如果孩子因为兴趣坚持下去,就算没有名校光环,也会凭实力站稳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失败和返工不可避免。我认识一个孩子,父母本来让他学画画,学到初中时倦怠到极点,几乎撕掉了所有画稿。父母一度很失望,以为十年的努力白费了。可转了个弯,他在美术的基础上爱上了设计,现在反而走出了一条新路。返工的那几年,成了他真正找准方向的必经之路。

外部的证据同样能给人力量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里指出,创造力和持续学习能力,正在成为未来社会最稀缺的核心竞争力。换句话说,未来的门票,不是短期分数,而是长期的自我驱动。

说到责任,我想起一个细节。有次在学校家长会上,一个父亲发言:“我不希望老师替我决定孩子的未来。我愿意自己背这个责任。”他说这句话的时候,语速缓慢,眼神坚定。那一刻,教室里安静得出奇。因为大多数时候,家长都想把责任推给学校,把解释推给制度。可真正的背书,只有家长自己能给。

所以,双减之后,真正的挑战不是外部的政策变化,而是家长敢不敢换个视角。敢不敢相信,教育不是一场统一赛跑,而是孩子自己的人生旅程。敢不敢放手,让他们以自己的节奏去探索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接受这个转变,就已经开始寻找新的赛道,新的补习形式,新的比较方式。就像有人说的,双减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。可是,真正的答案,藏在每个家庭的抉择里。

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留白,才可能有新生。愿我们都能给孩子一点留白,让他们活出自己的价值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