菲利普·科特勒的6条卓越原则:你有什么样的原则,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
2025-09-18
那天是在芝加哥一个阴冷的早晨,我站在凯洛格商学院的长廊里,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提着一个布质文件袋,步伐缓慢却坚定。有人悄声对我说,那就是菲利普·科特勒,现代营销学之父。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,一些名字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概念,而是活生生的存在。可我心里更想知道的问题是,这样一位跨越半个世纪依然影响全球的人,他的人生背后到底靠着什么原则在支撑?
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:你有什么样的原则,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。听起来很虚,可放在科特勒身上,却分外真实。他用一生证明了,原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在人生每个关键路口反复践行出来的。
目标远大,是他最早的选择。在芝加哥求学时,身边大多数人都学会计、学法律,因为稳定、好就业。但他偏偏转向经济学与数学。他不愿只追求短期的安稳,而是看见长远的底层规律。后来,他又在学术岔路口果断选择开辟市场营销学的新路,而不是继续做一名经济学者。表面上看,这个选择让他放弃了已有的路径;实际上,是他“Think bigger”的信念,让他有勇气去做时间会验证的事。几十年后,市场营销成为改变全球商业格局的学科,他也因此被誉为一代宗师。
我在北京听他演讲时,他曾提到一个细节:自己第一次面对超过三百人的演讲,竟然已经四十五岁了。这句话让我意识到,他并不是少年得志,而是用漫长积累才走到今天。所谓长期主义,并非坚持一两年,而是半个世纪的专注。资料显示,他的《营销管理》从1967年第一版至今已更新二十多版,平均四五年一版,半个世纪从未中断。你去翻一翻,那些厚重的书页里承载的,不仅是理论的迭代,更是他和这个世界长期对话的痕迹。
但仅有长期主义还不够。他身上最让我震撼的,是那种善于合作的格局。营销学里很多重要理论——市场细分、4P模型、品牌研究——原本都出自别人之手。可他从不排斥,而是把这些成果吸纳到自己的体系中,最终汇聚成STP+4P的完整框架。表面上,他和同行们是竞争者;实际上,他总能找到共生的方式。一次飞往缅甸的旅途中,他提到和赫马温的相识,从互相欣赏到结成合作者,后来一起写出《营销革命3.0》。这就是他的人生观:竞争对手不是敌人,而是潜在的伙伴。正因如此,他的朋友圈子汇聚了世界顶级的思想者,营销学的版图才真正扩展开。
他还有一个习惯,让我印象极深。每次出差,他都会带几张折好的信纸放在口袋里,随时记录见闻。晚上回到酒店,再把这些内容输入电脑。他曾对我说,市场变化比营销更快,理论必须不断修正。那天在北京吃早饭,他看着英文报纸,还让我帮忙剪下几则新闻,折好放进笔记本。有人以为大师掌握的是绝对真理,其实不然,他深知任何理论都有边界。生命之树常青,不懈学习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可一个人若没有高度自律,是不可能把学习坚持成习惯的。我亲眼见过一次,他在腾讯的活动中需要签名三百本书。我把书提前一晚送去,想着他第二天签也来得及。结果清晨七点半我去接他时,三百本书已经全部签完。那一刻我明白,他对待任何细节都一丝不苟。更别说他回邮件的速度,几乎从未超过十二小时,精准得像康德散步一样准时。这样的人,成功从不是偶然。
但他并不是只懂工作。艺术也是他的人生部分。他家里收藏着大量玻璃雕刻和日本画作,这份兴趣源于德鲁克的影响。有一次演讲后他飞往上海,半天空闲时间,他特意提出要看博物馆。我本来以为他会去现代艺术馆,结果他说想去看中国的青铜器。那天他拍了很多照片,回国后专门买了相关的研究著作。一个近九十岁的老人,还在不断开启新的兴趣维度,这就是他所谓的“丰富人生”。
我尝试过一个小实验,把他身上的原则代入自己的生活。我给自己设定,每天睡前十分钟记录当天最值得思考的一个瞬间。一周下来,我发现自己不再被琐碎填满,而是能慢慢看见生活里有价值的规律。这让我体会到,原则不是只挂在墙上的句子,而是可以通过小动作落在日常。哪怕只是十分钟,也能让生活朝着更清晰的方向去走。
当然,尝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。有一次我模仿他严格的时间管理,给自己排了满满当当的行程,结果一天过后,身心俱疲,反而效率大幅下降。我才明白,自律不是把自己逼到极限,而是找到合适的节奏。失败并不可怕,它提醒我,原则不是束缚,而是框架内的自由。
从科特勒身上看见的六条原则,其实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:积累。目标远大,让方向不至于狭窄;长期主义,让时间成为朋友;善于合作,让敌人成为助力;不懈学习,让思想保持鲜活;高度自律,让一切落到实处;丰富人生,让旅途不至于单调。这些原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,而是被他用几十年一遍遍磨出来的。
合上他厚重的著作,我想起他曾说过:“大师不是网红,不是流星,而是用积累去打败时间的人。”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。或许答案一直都在眼前,我们要过什么样的人生,就得用什么样的原则去对待它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