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成事的人,往往「情商」很低:比研究人情世故更重要的,是建立底层认知
2025-09-18
他常常在凌晨两点关掉电脑屏幕,眼睛里还残留着网页的光。那一刻,他知道自己其实已经什么都没看进去。白天安排满满,夜晚还要逼自己“高效”,可最后换来的,只是第二天起不来床的懊恼。他说过一句话:“我以为这是自律,其实是自虐。” 这句话像一根针,扎在我心里。因为我也曾经是这样的人。
很多人把“努力”当成了信仰,觉得一旦停下就是堕落。但仔细看,这种努力往往只是形式上的——打卡、计划表、番茄钟,像一层又一层面具,把真正的自己捂得透不过气。资料显示,2022年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的调查里,有超过62%的年轻职场人因为过度自我要求出现过失眠和焦虑。努力没错,错的是把努力当成唯一的答案。
有个朋友小白,她创业初期每天设定早上六点必须起床,跑五公里,再写两小时日记,之后才允许自己开始工作。听起来热血澎湃,但三个月不到,她彻底崩盘。跑步越来越慢,日记越来越短,工作效率却越来越差。她忍不住和我吐槽:“我花了大把力气维持自律,结果却是把自己弄得更糟。” 其实问题出在,她把巅峰状态当成日常要求,超水平发挥成了硬性目标。
反观村上春树的节奏,每天写十页,不管状态好坏,不多不少。这就是节奏的智慧。看似“偷懒”,却恰恰让他写出了长达几十年的作品。小白后来学会了这一点,改成每周三次晨跑,不多不少。半年后,她发现自己反而跑得更快,身体也更健康。这是第一个能当下照做的小动作:降低目标,把超水平的发挥,变成偶尔的惊喜,而不是日常的枷锁。
但并不是所有尝试都能一帆风顺。另一位同事阿斌,尝试过给自己设立“学习打卡群”。一开始大家热情高涨,每天晒截图,彼此激励。可三周后,群里只剩下冷清的“已读”。他一个人咬牙坚持,结果每天都在焦虑:我不能断,否则就前功尽弃。到最后,他完全厌恶了学习本身。那次返工的失败告诉我们:当努力变成“不能断”的恐惧,就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习得性无助”。《变态心理学》里写过,当个体把失败归因于自身,而不是环境,就容易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指责。这和我们很多人对所谓“间歇性堕落”的恐惧是一样的。明明只是休息一天,却把它放大成不自律、没前途。实际上,偶尔的停顿,不是堕落,而是必要的蓄力。人生就像长跑,中途不休息的人,往往跑不到终点。
另一个可执行的小实验,就是尝试“间歇式自律”。很简单,你可以今天刻意留出一个小时,什么都不做,只发呆、散步、听音乐。记录一下自己第二天的状态。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,休息后反而效率更高。国外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明,适度休息能显著提升长期学习的保持率。真正的高效,不是连续不断地硬撑,而是找到自己的呼吸节奏。
当然,也有人反驳:偷懒是不是太危险?会不会一偷懒就停不下来?我认识的一位大厂同事琪琪,在字节待了五年。她最初也害怕放松,常常凌晨还在做PPT。直到身体出现问题,她不得不调整。后来她养成了一个小习惯:每天下午四点,固定去楼下走十五分钟。看似微不足道,却让她整个人轻松了不少。她笑着说:“我以前以为走下去就是浪费,现在才知道,这十五分钟救了我的晚上。”
这背后的核心,其实是“掌控感”。当我们逼自己努力时,以为是掌控,其实是被恐惧推着走。真正的掌控,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跑,什么时候该停。把间歇性的放松,当成策略的一部分,而不是失败的标志。
在与一位心理学老师的对话中,他说过一句很有力量的话:“所谓自律,不是和自己打仗,而是学会与自己和解。” 我们太容易把目标当成法官,不断审判自己没做到。可真正的成长,是能看见问题具体在哪里,而不是空洞地扣上“意志力不足”的帽子。如果你今天不想学习,不要骂自己不自律,而是问:是手机太吸引人?还是课程太无聊?或者你真的只是累了?对应具体问题,才能找到具体解法。
那些曾经被我们批判为“偷懒”的瞬间,可能正是生活需要的调剂。尼采说过,与恶龙缠斗过久,自己亦成为恶龙。如果我们不断和所谓的“堕落”作战,最终只会被困在焦虑的牢笼里。真正要杀死的恶龙,其实是那种过度的自我苛责。
生活不是一场无休止的冲刺,而是一段需要节奏的长跑。有人把它比作开车旅行,中途停下来加油、吃饭、看风景,才能走得更远。那些懂得间歇、善于“偷懒”的人,往往反而能走得更稳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