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双减”对标德国?真让50%学生上职校的国家,现在怎样了?
2025-09-18

傍晚的火车站,人群涌动。一个背着书包的少年,跟在父母身后,眼神却一直游离。他刚刚得知,自己没能考上重点高中,接下来将被分流到职校。母亲拎着行李,嘴角一抿没说话,父亲抽着烟,低声嘟囔了一句:“也不是不能上学,就是学校差点。”少年没吭声,他心里很清楚,从这一刻起,他的人生轨迹和那些考上高中的同学彻底分开了。

这不是个体故事。资料显示,2022年全国中考升学率大约是50%,也就是说,有一半的孩子在初中毕业时被迫选择职校。这种现实,让很多家长心里始终悬着一根弦。因为在他们看来,上职校就意味着“没前途”,意味着未来的生活会被彻底锁死。而“双减”政策出台后,不少人解读,中国教育正在“对标德国”。问题是,德国的教育体系真的适合被照搬吗?
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回到源头。很少有人知道,中国的应试教育其实本就脱胎于德国普鲁士的教育模式。那是一种强调分工、纪律和标准化的体系,目的不是培养思想者,而是制造合格的工人。后来被苏联借鉴,再传到中国。在工业化的年代,这种教育确实以最低试错成本完成了人口素质的整体跃升,让中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。但今天,问题来了:同样源自德国,为什么德国和中国的教育给人的感觉如此不同?

答案在于重心的不同。中国的家庭和社会,把教育几乎等同于高等教育。赢在起跑线,十年寒窗,就是为了大学那张录取通知书。父母可以接受孩子平凡,但不能接受孩子连高中都上不了。德国的逻辑完全不同。在德国,小学四年级就分流,十岁孩子就要决定未来走向。大约四成学生进入文理中学,目标是大学;其余六成进入职业教育体系。按理说,这样的分流更“残酷”,家长应该更焦虑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因为在德国,那些没有走大学路的孩子,并不是被放弃的一群人,他们接受的职业教育同样被高度重视。

这就是差别所在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,以“双元制”闻名。学生一边在学校学理论,一边在企业做学徒,学制两到四年不等。无论是幼师、会计,还是机械工、电工,都有完整而正规的培养路径。德国政府每年拿出数亿欧元补贴企业,鼓励他们与学校联办职业教育。西门子、宝马、博世等大公司长期参与,学生不仅能在学习期间拿到补贴,还能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。数据表明,德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留在原实习企业的比例高达70%以上。换句话说,职业教育不是“托底”,而是一条体面的路。

有人会说,这样的体系听上去很好,但放在中国能行吗?这正是关键。德国社会之所以能容纳这样的格局,背后有两个条件。第一,社会整体的收入差距不大,蓝领和白领的生活质量差别有限。一个技工靠手艺完全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,不必担心被歧视。第二,社会氛围里长期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尊重。德国的广告里常能看到身穿工装的学徒笑容自信地说:“我是学徒工。”这种正面形象在无形中建立起职业教育的认同感。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,职校往往被看作是“失败者的归宿”,社会歧视和就业壁垒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。

在这里,我们可以尝试一个小动作。当你下次遇见修空调的师傅、送快递的小哥,不妨认真和他们聊聊,看见他们的专业性,而不是只盯着身份标签。这种微小的改变,或许就是打破偏见的第一步。

当然,改革路上不会一帆风顺。中国也尝试过加强职业教育,但效果有限。很多职校学生抱怨,学校只教皮毛,企业不愿意真正投入培养,最后沦为半吊子。有人形容这是“失败的实验”,政策有心,执行却打了折扣。这提醒我们,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,必须有清晰的制度设计和长期投入。

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有人说是筛选,我更认同德国教育局的一句话:教学的目的,是不教;学习的目的,是自学。好的教育,最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驱动。而当整个社会都把焦点放在“如何考大学”,那么职业教育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。

外部证据也在提醒我们,高等教育的扩张并不是万能解。日本、韩国早在上世纪就经历过大学扩招,结果导致学历严重贬值。韩国有段时间,硕士毕业却只能去便利店打工的新闻频频出现。中国如果只是一味扩招,未来也难逃这个陷阱。真正可行的,是给职业教育雪中送炭,而不是给高等教育锦上添花。

有人可能会问:那中国是否真的应该全盘对标德国?答案未必。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,与德国不同,不可能照搬。但德国的经验至少提供了一个启示:当社会真正认可职业教育,当蓝领能靠手艺获得尊严和体面,当不同路径的人生都能得到尊重,那么教育焦虑才有可能缓解。

或许,你今天可以做的另一件小实验,就是和孩子谈谈未来时,不再只强调“考大学”,而是一起讨论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如果孩子说想做厨师,不要立刻否定,而是问一句:“你想学哪种菜系?”兴趣背后,可能藏着另一种可能性。

遗憾的是,中国的职校体系距离这种水准还很远。很多职校教学质量堪忧,学生缺乏实践机会,社会对他们也缺乏尊重。但如果教育改革真要破局,这一步是绕不过去的。

正如古人所说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教育的“器”不只是大学,也应该包括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。当有一天,父母再听到“50%上职校”时,不再心头一紧,而是淡然接受,这才是真正的改革成功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