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老板提拔员工,喜欢「能说的」而不是「能干的」?这篇文章彻底讲透了
2025-09-18

傍晚的写字楼,灯光一盏盏亮起来。隔着玻璃窗,看见有人在会议室里摊开手势,比划得很投入,似乎什么也没落下;另一间办公室里,几个年轻人埋头敲代码,键盘声急促又有力,却一句话也没有交流。场景摆在眼前,你大概能猜到,老板更会留心哪一间屋子里的声音。为什么?因为“能说的”,常常比“能干的”,更容易被提拔。

很多人心里会生出不平。不是说实干最重要吗?不是说结果导向吗?可现实往往比口号复杂得多。你会发现,能说的人,他们手上未必做得比别人好,但他们让结果更可控。他们把不确定,变成可以预期的路径。能干的人,往往陷入一种自信:我直接做出来给你看。但问题是,做出来不等于对方要的,反而可能是白忙活。沟通看似慢,其实是另一种效率。

曾经我在一家外企,见过两个部门的反差。技术部有个小伙子,代码写得飞快,但项目每次交付,客户都摇头,改来改去,最后一拖再拖。另一个负责客户关系的女孩,不会写一行代码,却在每次会议前准备一份详细提纲,开完会马上写纪要,抄送全员。最后的结果是,客户总说“跟她合作放心”。几年后,那个小伙子依然在一线忙碌,她已经成了经理。很多人不服气,但细想一下,你会明白,她不是靠“嘴皮子”,而是靠沟通,把模糊变成清晰,把不稳定变成秩序。

资料显示,麦肯锡在2020年发布的一份组织效能报告中提到,大型协作项目的失败,有近70%的原因与“沟通不足”相关,而不是技术缺陷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在复杂系统里,瓶颈不在“能干”,而在“能说”。能说,并不是嘴上热闹,而是用话语对齐认知,减少返工。你以为是废话,其实是节省了未来的巨大成本。

当然,能说的人也常常招人讨厌。因为他们太爱确认,什么都要写邮件,什么都要签字。你觉得他们小心眼,甚至是推卸责任。但换个角度想,责任清晰不是坏事,模糊才是灾难。曾经在一次跨国项目里,印度同事习惯不断追问细节,中国团队觉得烦,嫌他们啰嗦。但到最后交付时,印度团队虽然平庸,却稳定;中国团队虽然拼命,却总返工。表面上效率快,实际上效率低。

说到这里,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的作用。中国人习惯“先干再说”,因为我们的教育里,从来没有把提问、表达当作能力来训练。我们习惯标准答案,不习惯探索问题。于是走上社会,面对模糊的需求,就下意识觉得沟通是浪费,做出来才算数。可你有没有想过,这就是返工的根源?没有经过确认的努力,往往只是一场自嗨。

这不是空话。你完全可以做一个小实验。下次接到模糊的任务,不要急着动手,先写一份“确认清单”。哪怕只有五条,把你理解的目标、边界、优先级写出来,发给对方,等一个“是”或“否”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原本以为对方已经说清楚的事,其实有一半都要修改。如果你直接做了,代价就是推倒重来。这个动作,也许让你省下三天的加班。

但实验也可能失败。有人试过,把确认清单发给上司,上司甩下一句:“你别问了,先做着。”结果真做了三天,被批评方向不对。他很沮丧,觉得沟通没用。其实问题不在方法,而在环境。沟通需要耐心的文化土壤,如果管理层本身依赖拍脑袋,那再好的沟通,也会被打断。这正是返工的另一面:没有制度背书,个体的努力会显得孤单。

所以,真正高明的沟通,不只是对齐信息,而是能让责任和解释有落点。比如我见过一位部门总监,她的习惯是:每次会议结尾,她都会说一句,“这个决定是谁拍的板,下次出问题找谁。”话音一落,大家都记下。久而久之,项目少有扯皮。能说的,不只是嘴皮子能转,而是敢于在语言里加上“承诺”的锚点。

沟通也不必想得多么高大上,它是一种省力的方式。动物世界里,狮子咆哮,羚羊跳跃,本质就是沟通:用最小代价,避免真正的消耗。人类的语言,本质也是为了降低摩擦。如果我们总觉得沟通费劲,那是因为我们没学会方法。就像有人说话只报结果,不报理由;有人汇报只谈困难,不谈进展。这样的沟通,确实只会徒增疲劳。但如果你能把思路、边界、需求一次讲透,其实节省的是整个团队的能量。

有人说,那是不是“能说的”就一定比“能干的”强?并非如此。真正的问题不在对比,而在匹配。单兵作战时,能干决定成败;协作复杂时,能说是核心。老板之所以提拔“能说的”,是因为管理的舞台,本质就是沟通的舞台。你要让不同专业、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一起,没有沟通能力,根本不可能调动资源。哪怕你再能干,只能替自己跑赢一场战役,却带不动一支军队。

所以,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。为什么老板提拔“能说的”?因为在组织中,结果不仅仅是个人的结果,而是集体的结果。能干的人值得尊敬,但能说的人,才让尊敬变得可持续。能说,不是花言巧语,而是让别人听得懂你,让别人信得过你,让别人愿意跟你一起走。

或许你会觉得遗憾:自己努力了这么多年,为什么不如一个“嘴上功夫”?但想想看,这并不是矛盾。真正的高手,从来不是非此即彼,而是能干又能说。能干是底气,能说是桥梁。缺了任何一边,你都很难走得更远。

最后,借用一句古话来提醒:言为心声,声为行先。会说,是让人理解你;能干,是让人相信你。两者交织,才是完整的职场实力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