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0岁后,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:不是情商和智商,而是思维模型
2025-09-18

夜里十一点,北京西站候车厅。人潮散去,椅子上躺着的多半是打工人,拎着塑料袋,缩着肩膀打盹。灯光冷白,广播循环播放着“请保管好随身物品”。就在这种嘈杂与疲惫里,一个男人盯着屏幕发呆,屏幕上的一句话扎进了他心里——三十岁以后,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,不是情商和智商,而是思维模型。他愣了几秒,突然笑了笑,像是在苦笑。因为他刚过三十,今年被裁,手里攥着赔偿金,明天要回老家。他心里清楚,比起学历、比起关系,他真正缺的,可能就是那所谓的“模型”。

很多人说,不想当牛人,只想平平淡淡。但现实从来不给你这种选择。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,银行的结构优化,甚至是县城里的小公司,一次次裁掉的,都是“平平淡淡”的普通人。数据摆在那里,中国职场人平均35岁就面临职业危机,而这危机不是情商高一点、智商高一点能完全解决的。真正把人拉开的,是思维模型。你怎么看世界,就会怎么做选择;你怎么做选择,就会怎么过这一生。

有个故事广为流传,叫“消失的弹孔”。二战时,美国要给飞机加装盔甲。军方直觉是:哪里弹孔多,就哪里加强。听上去合理吧?可是数学家瓦尔德给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:盔甲要加在没有弹孔的地方。他的推理很冷静:飞机机身中弹还能飞回来,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弹孔;而引擎中弹的飞机,早已坠毁,所以看不见弹孔。换句话说,真正致命的,不是眼前看见的,而是被忽略的。这就是思维模型的力量——别人只看表象,他能透过消失的数据看见本质。最终,这一决策挽救了无数飞行员的命。

这故事告诉我们,思维方式不同,结果天差地别。三十岁以后,人与人的差距,往往不是谁更努力,而是谁能换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。查理·芒格说过,聪明人靠智慧取胜,而真正顶尖的人,一生都在建立和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型。

那思维模型,能怎么帮我们?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谈。

先说概率思维。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幻觉,以为遇见唯一真爱,以为找到一份“稳赚不赔”的机会。可概率告诉你,茫茫人海遇见“唯一”的几率几乎是零。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对侄子说,真正的婚姻不是寻找唯一,而是从有限的选择中,找到最匹配的解决方案。听起来不浪漫,但真实。很多时候,我们失败,不是因为不努力,而是因为做了概率极低的事,却放弃了概率极高的小事。你要么一辈子等红豆碰红豆,要么接受现实,从手里能抓住的里挑一个最合适的。这不是凑合,而是概率的智慧。

概率思维还有个更深刻的地方——复利效应。明永乐年间的一只青花瓶,流传至今价值上亿,可当年做的一万只,如今几乎见不到。为什么?因为每年被打碎的概率是3%,几百年累积下来,存活率几乎为零。这和人生一样,每天的选择,都是概率的叠加。读书、健身、积累人脉,看似不起眼,但坚持十年,就是复利奇迹。而相反,每天熬夜、消耗、拖延,几年后,就是彻底崩塌。普通人只看当下的爽快,顶尖的人却懂得把时间拉长,让小概率的好事不断叠加。这就是概率思维在生活里的小实验:今天挑一件小事,坚持重复做下去,五年后,你会感谢今天的自己。

再说微积分思维。你有没有过这种焦虑?努力了半天,却看不到进展,于是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。其实这是把人生看成了“点”,而不是“曲线”。积分的眼光告诉你:点与点之间的差距虽小,但积累起来,就能形成巨大的变化。巴菲特回答别人为什么不复制他的投资理念时说:“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慢慢变富。”这句话像一记重锤。大多数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嫌成长太慢,于是改方向,最后什么都没积累。可微积分思维会让你看到,小趋势的累积,才是改变命运的力量。哪怕每天只写五百字,坚持三年,你就是一个作家。哪怕每天只跑一公里,坚持五年,你也能跑马拉松。你以为的不起眼的“微分”,就是未来的巨大曲线。

几何公理思维更底层。一个人能走多远,不是看努力有多少,而是看底层价值观是否稳固。阿里巴巴在2001年资金链几乎断裂,所有人都在盯着赚钱,马云却和关明生讨论价值观,甚至因为违反价值观开除了业绩最好的员工。很多人觉得疯了,可事实证明,这套价值观成了阿里的根基。个人也是一样,你的价值观就是你的人生公理。没有底层逻辑支撑,所有的选择最终都会崩塌。价值观错乱的人,今天说家庭重要,明天却为了利益抛弃;今天说健康重要,明天却夜夜熬夜。到最后,人生像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,迟早要倒。

代数思维,则提醒我们不要犯归因错误。棉花糖实验常常被引用,说能忍住诱惑的孩子未来更成功。但后来研究发现,结果和家庭收入高度相关。换句话说,孩子能忍住棉花糖,不一定是自制力强,而可能是家庭富裕,习惯了等待更好的东西。很多家长误读了因果,把复杂的多维因素简化成单一结论,这才是真正的危险。代数思维告诉我们,世界不是单变量的等式,而是多元的方程。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学习时长长,就断定他成绩好;不能因为一个人说话圆滑,就断定他情商高。凡事都要考虑更多变量,否则就会被虚假的因果关系绑架。

博弈论思维则把人与人的竞争关系拆解得赤裸裸。新加坡航空的罢工事件,最终以失败告终,因为工资不是靠闹就能涨的,而是博弈的结果。职场里也是这样,决定你薪资的,不是老板的心情,而是你在同事里的相对价值。薛兆丰说过,最好的策略是“要别人不要996,自己却996”。换句话说,收益的差距,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多少。你要想获得超额收益,就必须做别人不敢做、不愿做、不能做的事。这就是进窄门,走远路,看见微光的逻辑。

说到这里,我想插入一个小实验。今天回到家,拿出一张纸,写下三件你最常抱怨的事。然后问自己:这真的是因为别人造成的,还是因为我缺少一个思维模型?比如抱怨加班,是不是因为没学会博弈论;抱怨机会少,是不是因为没看懂概率复利;抱怨成长慢,是不是因为没用积分思维。这个小动作,看似简单,却能立刻把你拉到另一个角度。

当然,成长不是直线。你会失败,会返工。就像我有个朋友,三年前开始写公众号,坚持半年没起色,以为是写作技巧不够,于是报课、换方向,折腾三年,最后一事无成。他失败的根源,不是努力不够,而是没有积分思维——没有意识到成长的曲线需要长期积累。他返工之后,痛下决心每天只写五百字,不管有没有点赞。两年后,他靠写作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副业收入。失败让他看见了问题所在,这才是真正的进化。

三十岁以后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真的不是智商和情商,而是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型看世界。有人一辈子在同一个误区里打转,有人却换了角度,拨开雾霾,看见了根本。普通人改变结果,优秀的人改变原因,顶尖的人,改变模型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至少今天,你可以尝试用一个新的模型,去审视眼前的困境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