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男性,是怎么成为脱口秀的最大笑料的?
2025-09-18
那天深夜,我在小区楼下便利店,看见两个年轻人边喝啤酒边刷手机,笑声特别大。走近一听,他们在看《脱口秀大会》,正好是段子手调侃直男的桥段。一个人拍着大腿说,太准了,这不就是咱宿舍那谁吗?另一个人却有点尴尬,闷声说了一句:怎么感觉现在我们男的都成了笑话?空气里有点凉意,我却觉得这句话很热,烫得人不敢接。
你有没有发现,过去十年,互联网把男性一步步推到舞台中央,但角色却越来越尴尬。从最初的“直男癌”,到后来的“普却信”,再到如今脱口秀的段子,男人被频繁拿来取笑,仿佛所有性别矛盾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出口。表面是调侃,实际上却是一种集体定性:男性成了被凝视、被消解的对象。为什么?是男性真的在衰落,还是社会的规则在悄悄改写?
资料显示,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女研究生的比例已经超过男性,达到50.6%。同一年,本专科阶段,女生人数占比超过51%。这意味着,女性在知识储备和教育红利上,已经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优势。再加上职场和消费市场的双重推动,女性的声音不断放大,男性的传统优势地位被一点点削弱。可是,这种转变,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平衡,反而制造了新的张力。
我记得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:“是不是越来越多女性鄙视直男?”有个匿名回答获得四万点赞,他写道:即使你们再怎么抹黑我们直男,也改变不了我们是社会最重要支柱的事实。这句话看似底气十足,其实是委屈,是失落,更是一种无声的恐慌。当一个群体只能靠高声强调自己“重要”,那往往意味着,他已经失去了天然的地位。
这种情绪,在脱口秀里被无限放大。杨笠那句“普却信”,引发了轩然大波。有人拍手叫好,说这是女性终于把压抑的心声说了出来;也有人愤怒反击,觉得这是对所有男性的污名化。你看,舞台上只是一个笑点,舞台下却成了一场战争。战争的代价是什么?男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,问题被归因到性别上,却遮蔽了背后更深的矛盾。
我们不妨做个小实验。下次和朋友聊天时,把一个日常困境换个性别来表述。比如,“女朋友节日送了个十几块钱的发夹”,你试试把它改成“男朋友节日送了个十几块钱的礼物”,看对方的反应。多数情况下,前者会被群嘲,后者可能只会被轻描淡写。这种不对称,正是笑料背后的社会心理。它不完全是恶意,但确实带着偏见。
然而,偏见之所以成立,是因为部分现实提供了土壤。很多男性依旧困在传统的角色里,不善于表达,不注重形象,不懂情绪交流。当女性的要求提升,社会的标准变化时,他们显得笨拙,显得落伍。心理学家津巴多曾说,现代男性的羞怯在加剧,他们更沉迷虚拟世界,缺乏面对面互动的技巧。这种落差,在舆论场里就被放大成笑话。笑话里有失衡,有痛感,也有无力的挣扎。
可是,我们真的要把性别对立当作解释一切的钥匙吗?货拉拉女生跳车事件,本质上是平台监管缺失和产品安全设计的漏洞,但公众的矛头很快指向“男司机的威胁”。性别成了最容易被挥舞的棍子,很多更复杂的责任被轻易掩盖。就像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说的:很多社会问题,经由性别对立的“化妆舞会”被表达出来。舞会热闹,可真相却被埋在音乐和灯光里。
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,更让这场“笑料化”愈演愈烈。品牌一句“女生就要做自己”,直播间一句“他不配”,资本精准抓住女性的消费力,让性别话题变成买单的理由。女性获得了“看”的权力,但背后的逻辑,依旧是父权的翻版:谁有钱,谁就是大爷。男人成为被调侃的对象,女人成为被收割的客体,本质上都是市场逻辑的延伸。这是一种假性的自由,热闹,却不彻底。
我想起朋友小刘,他是程序员,平时不修边幅,衣服常常皱巴巴。他被女友吐槽像个“直男癌”,后来他真做了个小动作:学着每天出门前熨一下衬衫。开始几天,他嫌麻烦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后来女友说了一句:“其实不是衣服,是你对生活的态度。”那一刻,他才有点明白。这种返工,正是从“笑话”到“改变”的必经之路。笑料之外,是具体的人,是细微的努力。
性别不是本质,只是功能性的区分。真正的矛盾,不在男人是不是笑料,而在于我们如何在变化的社会里找到新的相处方式。女性需要警惕消费主义的虚假赋权,男性需要学会在新的标准里更新自己。个体差异和阶级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差异,如果我们总把矛盾压缩到性别,就会错过真正的解决路径。
孔子说: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意思是,人们总容易被表象吸引,却少有人真正热爱内在的价值。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调侃和对立,那就是被表象困住。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在笑声之外,看见更深的东西,看见彼此作为人的那部分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