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0年前,那个因一双“大眼睛”震撼全国的女孩,现在怎么样了?
2025-09-18

黄昏的山路上,风吹起尘土。三十年前,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,背着书包,手里攥着铅笔,抬头望向镜头。那双眼睛,黑白照片里依然亮得刺眼。她怯怯地坐在破败的课堂里,却像是把整个山村的渴望都装进了眼神。那一瞬间,被定格,被传播,被无数人记住。那张照片有个名字,叫《我要上学!》。女孩叫苏明娟。三十年后,我们还会忍不住问:那个因为一双大眼睛震撼全国的孩子,如今过得怎么样?

故事要从她八岁那一年说起。安徽金寨,革命老区,却穷得出了名。她家养猪、养蚕、砍柴、打鱼,干得起劲,日子还是捉襟见肘。早饭常常只是一碗稀粥,母亲把上面撒一层米糠,好骗小孩和猪一起分。可姐弟实在太饿,就偷偷拨开米糠,把粥挖出来。母亲发现后气急,拿竹条要打,父亲拦住,说:“怪我没本事,让娃饿肚子。”那一刻的眼泪,落在孩子心里,化成了求生的倔强。父亲没念过多少书,却笃定地告诉女儿:只有读书,才能走出去,才能吃饱。

但读书要钱。那年苏明娟刚上小学,学费凑不齐。父亲只能讪讪对老师说:“先让娃上,钱我慢慢补。”可上了几天,钱还是没着落。小小的她心里慌得不行,怕自己哪天就要被赶出课堂。就在这个时候,解海龙带着相机来了。那声“咔嚓”,让她的人生突然有了拐点。照片刊出,全国沸腾。捐款蜂拥而至,更多孩子得以回到课堂,苏明娟也因此成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。

这本是一份偶然的垂青,但她没有迷失。父亲总说,要知恩图报。于是她读书时,每逢过年,母亲亲手做布鞋、腌腊肉,寄给资助他们的人。父亲甚至带记者去别家更困难的孩子那里,说:“我们已经有人帮了,他们更需要。”这种骨子里的本分和善良,塑造了她的底色。十四岁,她去北京参加共青团大会,成为团中央候补委员。鲜花掌声扑面而来,她仍旧怯怯地笑,不卑不亢。

大学时期,她做了一个小实验。拒绝继续接受资助,把补贴转给更贫困的同学。她自己去送牛奶、做家教,省吃俭用,用一年半的收入,资助两个差点辍学的孩子。她还和同学去贫困村支教,发现一家连锅都没有,就掏钱买锅做饭。那顿简单的“爱心饭”,让她第一次感受到,原来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光。这个小实验很快成了习惯,爱心接力开始反向发生。

但并非一切都一帆风顺。她刚进大学时,接了份家教,第一次就讲得结结巴巴,孩子听不懂,家长当面拒绝续约。那一刻她有些崩溃,觉得自己连帮助别人的能力都没有。但她没有放弃,反复练习,改教学方法。失败返工后,她慢慢成了口碑最好的家教老师。那次受挫,逼她明白:善意必须落到方法上,笨拙的心意不够,要用结果证明。

2006年,她大学毕业进了银行系统。第一份工资,她原封不动捐给希望工程。此后,每年都捐,从未间断。2006年那张“大眼睛”照片拍卖了30万元,她和摄影师商量后,把钱建成一所西藏的希望小学,命名“大眼睛小学”。2018年,她成立“苏明娟基金”,帮扶贫困大学生。2019年,又拿出三万元奖励希望小学的优秀生。有人问她为什么,她笑着说:“因为我曾经受过爱,现在要把爱传下去。”

她不止一次提到一句话:“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。”这不是口号,而是她生活的逻辑。受过雨的人,懂得撑伞的意义。她自己就是最鲜活的例子。2017年,她当选安徽团省委副书记,2018年获评“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”。她也成为工商银行安徽分行团委副书记。但无论站在哪个位置,她强调的都不是个人,而是希望工程。她说:“希望大家记住的,不是我,而是那四个字。”

现在的她,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。2018年,她带着孩子出现在央视《开学第一课》,与当年的摄影师并肩,讲述自己的故事。很多观众泪落。她说,希望孩子们知道,善意从来不会消失,它会在时间里传递和生长。她自己要做的,就是一辈子的志愿者。

三十年前,一双大眼睛让人心疼;三十年后,那双眼睛依旧澄澈,但更多了一份坚定。她从被帮助的孩子,变成帮助别人的成人;从受益者,成为践行者。她的故事背后,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公益事业的演进。希望工程自1989年创立以来,累计资助超过600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,建成两万多所希望小学。数字是冷的,但一个个被改变的命运,是热的。

或许有人会说,她只是幸运。但如果仔细想,会发现幸运只是开端,真正决定她走到今天的,是那份不改的本分和持续的行动。她没有沉迷于标签和荣誉,而是用一生来回应那张照片的呼唤。正如古语所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空下心来,才能让善意生长。

三十年前的那个女孩,现在有了家庭,有了事业,更有了能回馈社会的底气。她身上的故事提醒我们,善意并不虚浮,它需要有人接力,需要有人把“咔嚓”的瞬间,活成三十年的坚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