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脱口秀大会》最冷场一幕上热搜:这一次,李诞笑不出来了
2025-09-18
那一夜,舞台上的灯光依旧刺眼,观众席的笑声却在某一刻骤然消失。李诞盯着台上,嘴角没再上扬,眼神里透出一丝沉重。因为讲段子的人换了,气氛也变了。Rock说出那句“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医院,确诊得了抑郁症”,全场静默。这个节目里,每一个人都习惯用夸张和调侃化解不堪,可那一刻,笑点像是被夺走了。沉默本身就是回应,它说明了一个事实:有些痛苦,不是笑一笑就能过去的。
Rock形容抑郁的感觉,就像脑子里住着一个不断拷问的声音,每天醒来都要面对一连串质问:“你觉得你的生活有意义吗?你觉得你有价值吗?”这种无形的质问,比任何冷眼都要锋利。有人觉得他勇敢,有人觉得他在自嘲,但他自己说得很清楚:“我开心了,因为我终于明白,那不是我,而是一种病。”承认本身,就是自救的起点。
讽刺的是,很多时候,真正有抑郁的人在装作没事,而没抑郁的人却把自己包装成很丧的样子。这种错位,让抑郁更难被正视。Rock之所以选择说出来,是想打破这种错位。表达的过程,不只是分享,更是疗愈。李诞说他在自救,这句话没错。表达是最好的看见,看见是最好的疗愈。
可回到现实,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勇气。有人去医院挂心理科号,却戴着帽子口罩,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。哪怕遇见熟人,也要急着解释:“我不是来看心理医生的,我只是不孕不育。”笑声里裹着心酸。程璐调侃的比喻更直白:骨折了却只看书不去医院,等你终于学会了医学知识,腿早就废掉了。心理疾病同样如此,它需要专业的帮助,而不是靠硬撑和自我合理化。
羞耻感是最大的阻碍。小时候哭,会被说没出息;长大了撑不住,会被说太脆弱。于是我们学会了静音,把所有难过压在心底。可问题是,压抑不会让痛苦消失,只会让它换一种方式反噬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研究中早已指出,当你把潜意识里的创伤用语言说出来,它才会真正浮出水面,被意识接纳,而不是在黑暗里肆意生长。说出来的那一刻,症结才可能松动。
这一期舞台上,还有小佳。他的身体并不完美,说话带着迟缓,走路也有点歪。可他开场第一句就笑着说:“别人的病是后天努力得来的,我的病全不费功夫。”观众先是一愣,随即笑声响起。自嘲不是苦涩的,而是他真正接纳自己之后的释然。他甚至调侃红灯时自己还在半路,老太太看不过去要来扶他。最后他说:“我们都有病,只不过我的更明显一点。”这句话比任何段子都要有力。因为当一个人能够彻底接纳不完美,他就已经在改变。
这让我想到马斯洛提到的自我接纳。他说,一个真正接纳自己的人,不会被缺点困扰,而是能坦然接受自己当下的样子,同时也能宽容对待别人。这种人不必隐藏真实的感情,他们能自发而真诚地表达。赵晓卉的年龄焦虑、豆豆的容貌怀疑、鸟鸟的体象障碍,都是类似的困境。焦虑的根源往往不在自己,而是来自外界的眼光。我们总是忍不住比较,甚至和过去的自己比。比较带来的是持续的内耗,直到有一天,你发现根本走不出这个循环。
王勉在台上承认过这种痛苦。作为冠军,他总是在和去年那个自己较劲。他说讨厌这种情绪,但又无法回避。最后,他选择不再设定目标,只是单纯享受舞台。这种转变,正是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说的:所谓自我接纳,就是关注可以改变的部分,而不是执着于无法改变的分数和比较。六十分没关系,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六十分的基础上再往前走,而不是否定当下的自己。
脱口秀之所以被称为疗愈的舞台,是因为这些演员敢于把伤口撕开给人看。他们把自己的不安、焦虑、失败放在灯光下,不是为了博眼球,而是让别人看到“你不是一个人”。观众在笑声和泪水里,看见了自己压抑的部分。正因为如此,这个舞台才有力量。马思纯曾说,她在抑郁时,是《脱口秀大会》和《吐槽大会》治愈了她。哪怕因为药物发胖被嘲笑,她依然愿意做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。
你会发现,那些真正走出来的人,都做了一个动作——他们学会表达。表达不是示弱,而是自救。心理疾病像感冒一样,出现了就该求助。撑不住了,说出来,就是力量。正如加拿大诗人莱昂纳德·科恩写的:“万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进来的地方。”裂痕不可怕,可怕的是假装它不存在。勇敢看见,才是疗愈的开始。
所以,当我们谈论那场舞台上的冷场时,它并不是失败。相反,那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破局。李诞没笑出来,全场也没笑出来,但更多人记住了Rock的那句话:“我有病,所以我开心。”这是一种黑色幽默,也是一种真实的解脱。因为一旦你承认,问题才会被放在阳光下。
愿看到这段文字的你,能记住一点:你可以成为自己的光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