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赚钱为目的,一辈子赚不了大钱
2025-09-18
他在出租屋里摊开一张账单,指尖停在那串冰冷的数字上,眼神发直。二十五岁,月收入一万,已经是同龄人里还算体面的数字,可他心里却满是焦虑。他问自己:为什么每天加班到深夜,却依旧看不到所谓的未来?那一刻,他突然意识到一个扎心的真相——自己所有的努力,都是为了追着钱跑,而不是让钱来找他。
这种困境并不新鲜。无数年轻人走进社会的第一天,就带着“我要赚钱”的念头,拼命工作,拼命投机,仿佛只要盯紧金钱,就能保证人生的安全感。但事实是,以赚钱为目的的人,一辈子很难赚到大钱。钱的本质,不是目的,而是结果。目的该是什么?是价值,是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少独一无二的东西。结果才是钱,是社会用货币回馈你的一种方式。很多人走不远,就是因为把这两个位置搞反了。
资料显示,世界银行在2020年发布的一份发展报告指出,创造结构性价值的企业,其平均利润率是单纯依靠利差企业的三倍以上。这并不是抽象的经济学,而是活生生的逻辑。价值,意味着你有势能,别人愿意为你买单;赚钱,意味着你只是靠动能,跑得快一时,但跑不远。就像有人在沙滩上拼命建房,潮水一来,一切归零。而另一些人,则在基岩上慢慢打桩,虽然起初看不到成效,但时间会证明他们的根基。
我曾见过一个鲜活的例子。朋友小李创业做电商,起初只想着低价冲销量,每天把利润压到最低,盯着流水账发愁。他很快发现,越卖越累,团队士气也低落。那天晚上,他在群里发了一句:“我们这样拼下去,最后是把自己熬没了。”后来他试着换了一种方式:不再只比价格,而是增加产品设计感,改善用户体验。他还主动把部分利润分给渠道商,让合作方比自己赚得还多。结果半年后,销量翻了三倍,团队也稳定了。这就是返工的力量,失败逼出转折。钱没少,反而更多。
商业的本质,归根结底是帮别人赚钱。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说过:“个人只顾自身利益,却无意间推动了公共利益的增长。”你能让更多人因你受益,他们才会希望你成功。你能让合作伙伴赚得安心,他们才会拼命帮你拓展市场。你能让用户感觉花得值,他们才会自发帮你传播。很多人以为商业模式是某种高深的学问,其实一句话就能点破:怎么分钱,才决定你怎么赚钱。
有一次,我在一场企业家论坛听曹德旺讲故事。他说,2000年以后,自己只做玻璃,再赚钱的生意也不碰。他的理由很简单:人如果什么都想抓,最后什么都抓不住。太多企业急功近利,今天做房地产,明天做互联网,后天转去新能源,结果一个坑都没填深。真正能沉下心的人,才可能在某个行业里筑起护城河。慢,其实比快更快。
这种道理,并不是只属于大企业。哪怕是普通人,也能在生活里做实验。比如,下次工作接到任务时,别急着问“能不能有奖金”,试着问“这件事能让我学到什么、积累什么”。你会发现,视角一换,心态也不一样。短期的焦虑会少一点,长期的能量会多一点。再比如,和朋友合作一个小项目,不妨先把利润多分给对方,看看结果。很多时候,你舍掉的那部分,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流到你身上。这就是势能的威力。
但说到底,人性最难的是克制。贪快,贪多,想要一夜暴富,这是最常见的陷阱。捷径看似近,其实往往走不通。2008年金融危机,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无数机构靠着高杠杆和复杂衍生品赚快钱,结果潮水退去,裸泳者一目了然。而那些稳扎稳打的企业,却在危机后站得更稳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钱只是表象,价值才是本质。
钱是奖赏,不是目标。目标是让自己更值钱。成长从来不是做更多的事,而是做更难的事。你选择容易的,注定只能拿到眼前的小利;你愿意啃硬骨头,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回报。一个人若总是以赚钱为目的,他的一生都在追逐,永远被数字绑架。只有当你愿意把注意力放在价值上,把赚钱当作副产品,你才会发现钱反而会追着你跑。
有人说,在戈壁滩上,最可怕的不是没水,不是没钱,而是没方向。方向,就是让每一分钟都更值钱,而不是用时间去换钱。赚钱是动能,值钱是势能。动能可以让你起跑,势能才能让你飞翔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